WFU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新冠肺炎案例二:中醫介入時正值肺炎惡化期



作者: 白衣隱者   


這是2021/5月底疫情爆發時的治療案例,當時並非以輕症的Omicron為主,而是較嚴重且較易發生肺炎的變異株。以下案例,以開始發生症狀的那天為第1天。


50餘歲病患,血糖偏高史。


第1~4天

  • 咽喉痛、鼻涕。
  • 第4天確診COVID-19,胸腔X光顯示輕微肺炎。

第5 ~ 7天

  • 咳嗽、黃痰、夜間發燒
  • 第7天,雙下肺葉出現明顯的肺炎病灶,顯示肺炎狀況惡化。開始覺得呼吸費力,但血氧正常。


第8天

  • 高燒、開始喘促,血氧下降,需要氧氣治療。

~~~中醫視訊診療~~~
  • 望:倦容,臉部浮腫貌,舌體胖大齒痕(顯示為茯苓體質,或陽虛水泛體質)
  • 聞:語音力量尚可,沒有聽到咳音
  • 問:住院期間開始發燒、喘促,身體變得倦怠,咳嗽少痰,以乾咳為主、咽喉乾痛、口渴、心悸、失眠、四肢痠痛、肩頸痠痛(老問題),二便可。

治療思路:
  • 肺炎逐漸惡化,肺部浸潤增加。肺炎後導致肺部蓄積的痰、發炎物質與滲液,這種代謝廢物屬於中醫的水、濕、痰、飲等範疇。
  • 之前已經說過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屬於痰熱雍肺,結合患者的面容舌頭、以及肺部快速增加的水分浸潤,除了清熱祛痰、更需要清熱利水。

第10天

  • 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後,X光片顯示肺部的肺炎及浸潤明顯進步。

第11天


~~~中醫二診~~~(初診3天後)
  • 發燒改善,喘促減多,咳嗽、咽喉痛已少。
  • 四肢痠痛、輕微肌肉無力感。

治療思路:
  • 熱病後期,仍有肢體痠痛等表證,並且開始倦怠乏力感,持續解表透邪、提升體力、清熱祛痰、清熱利水


第12 ~ 13日

  • 胸部X光已無特殊異常
  • 血氧正常

第15~16天

  • COVID-19 PCR:仍positive,CT值22 
  • DC Augmentin 

~~~中醫三診~~~(初診7天後)

  • 心跳偏慢約50多/mins,胸悶感,EKG顯示竇性心搏過緩

治療思路:
  • 大病後,心陽虛體質被誘發出來,給予扶助心陽的藥物。

第18天


~~~中醫四診~~~(初診10天後)
  • PCR仍陽性,CT值還差一些尚未到解隔離標準(2021年當時的解隔離標準比較嚴格)。
  • 體力、精神、食慾、睡眠等一切如常,且心臟穩定無不舒服。
  • ~~~火紅的清冠一號終於登場~~~

第23日

  • PCR達標,解除隔離

後續追蹤

  • 無任何不舒服,已返回職場。


心得


  • 患者發病5 ~ 7天後症狀逐漸明顯,且第7天X光顯示肺炎持續惡化,到發病第8天後才開始接受中西醫共治。
  • 在肺炎狀況惡化的時侯,西醫依其專業開立西藥治療,中醫也同時辦證論治開立中藥治療,到了第10天CXR顯示肺炎狀況進步很多。
  • 雖不能說中藥一定有明顯療效,但在此案例中西醫共治並沒有壞處,而且可能和西藥共同治療有減輕疾病惡化的效果。
  • 後續肺部狀況持續穩定,但出現了輕微心搏過緩的情況,進而轉方處以扶助心陽為主。
  • 隨後已無明顯不適,危險期也已度過,西醫沒有用藥,中藥則以清冠一號服用至PCR轉陰。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身體質狀態辯證(二)



作者: 白衣隱者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 處方用藥


延續前幾篇文章的思路,我們今天較深入的來談談「見招拆招」的全身體質狀態辯證。

全身體質辯證可分成這兩點來看:長期的基礎體質、急性期的症狀變化。

一、長期的基礎體質

 

指的是一個人長時間的身體狀態總結。

先天的基因表現,和後天長時間的生活環境、氣候、性格、情緒、飲食、生活型態、慢性疾病、藥物使用等,都可以影響個人的體質走向。

例如,有一個男生,常常會容易拉肚子。只要緊張、吃到刺激性的食物、吃寒涼的東西、生病的時候……,三天兩頭都會拉稀便溏一下。這時候中醫所說的「脾氣虛弱」,或者六經中的「太陰」,可能就是他的長期基礎體質。

有時候基礎體質並非很單純,有可能好幾種體質傾向結合在一起。

上面提到的這個腹瀉男,如果體型外觀並不壯實,還常常動一動就容易流汗,吹到冷風就覺得怕冷,然後就出現鼻塞、鼻水、頭痛、肩頸痠痛等不舒服,這時候他可能合併「脾氣虛弱 + 肺氣虛弱 = 脾肺氣虛」,或者六經中的「太陽、少陰合病」。

「脾肺氣虛」或「太陽、少陰合病」,就是這個腹瀉男的長期體質總結。而脾肺氣虛或太陽、少陰合病這簡單的幾個字,就是中醫所說的證型。

證型,是由一系列的眾多的症狀所組成。

所以證型,也可以理解成是很多症狀所組成的症候群。


二、急性期的症狀變化,又可以分成兩個層面


疾病造成的症狀,完全掩蓋住長期的基礎體質

上面這個腹瀉男,假設他突然得了某個病,這個疾病來勢洶洶,造成他出現了急性眩暈、嘔吐、吃不下。

而原本的容易拉肚子,在生病的那幾天變成便秘。原本的怕冷,變成身體很怕熱、口渴……。

疾病造成新的症狀,完全掩蓋住他原本的基礎體質症狀。也因為他的表現已經不一樣了,所以那個時間點,他的證型則變成了「少陽、陽明合病」。

急者治其標,這時候趕快處理他當下新的症狀為首要之急,用藥可能就會跟他長期的基礎體質完全不相關。

疾病造成的症狀,加重了他長期的基礎體質
上面這個腹瀉男,得了某個病後,他除了出現這個疾病該出現的症狀之外(如急性眩暈、嘔吐、吃不下),他原本的容易流汗、怕冷、拉肚子等等還變得更嚴重(腹瀉男怎麼越來越慘了 T_T?)。

這時候疾病造成的證型、和他原本基礎體質的證型,可能就在他生病的「當下」,形成了一個更複雜的複合式證型,也就是「太陽、少陰 + 少陽 合病」。

治療上除了急者治其標的藥物之外,還會加入一些兼顧他原本體質的用藥。


證型的重要性:主宰中醫的用藥方向


臨床症狀千變萬化,疾病的病程發展不會停歇,所以在不同時間點,病人表現的症狀可能會不太一樣。所以治療上,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就變得很重要。

而中醫會把人區分成這麼多體質,會把症狀歸類成這麼多證型,主要的原因是關乎到用藥的選擇。

腹瀉有很多藥物可以治療,例如黃芩湯、葛根芩連湯、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等。

這麼多藥,要怎麼決定給予那一個呢?

依照證型來挑選!

例如,腹瀉男的慢性腹瀉,證型被歸類到脾氣虛、少陰,指的是他的腸胃道可能處在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的狀態,這時候用藥就要挑選可提升他腸胃道功能的藥物,如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等。

如果挑選了黃芩湯或葛根芩連湯,可能就沒效果,甚至會有副作用。


治療成功的第一步:辯證


中醫師在診療的時候,做的就是把很多凌亂的症狀分析歸類。

治療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判斷出貼近事實的證型,然後才能選擇出相對應的藥物,最後才會取得療效。這個過程的某一個步驟出現偏離,就會變得效果不盡理想,甚至會沒有效果。

能夠準確地辨別出是何種證型,而選擇出正確的藥物,遠遠比用甚麼名貴的藥物本身,還來得更重要。

而中醫界整體的療效,有時候無法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導致有些人覺得中醫的療效似有若無,辨別證型成功與否,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多有經驗的中醫師,有時候也會在治療的第一步發生辯證不太精準的狀況。

人非聖賢,電腦有時候也會卡頓和當機。當一開始的辯證判斷不太準確,而病人回饋服藥後的反應,就是很好的修正過程。經過病人回饋和醫病進一步溝通,往往越後面的判斷會越準。

所以,有時候病人看病像逛街一樣,今天看A醫,明天覺得沒進步看B醫,不見得是一種明智的行為。因為,不管多有經驗的醫師,都不一定都可以維持第一次診療就100%的一擊必中。

而我也相信,每一位醫師在開藥的當下,都是抱著一擊必中的認真態度來看待每一位病人。所以,後續醫病雙方耐心的合作和溝通,也是療效的一大重點。


以柴胡陷胸湯作說明


不小心離題了,下面以柴胡陷胸湯為例,來舉例說明新冠肺炎的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 處方用藥」該怎麼操作。

柴胡陷胸湯,其藥物組成有:柴胡、黃芩、黃連、半夏、瓜蔞、桔梗、枳實。

前面的文章已經說過,黃芩、黃連、半夏、瓜蔞可以處理痰熱的問題(點我),可歸類在下呼吸道局部辯證的用藥。新冠肺炎的呼吸道局部辯證是痰熱互結、痰熱壅肺,已經是前幾篇的結論了,這邊就不復述。

「柴胡證」或「柴胡體質」,也可歸類在六經的「少陽」,是一組很廣泛的症狀集合所成的證候群。

以呼吸道疾病來說,柴胡證可能是指口腔乾燥苦澀的感覺、咽喉乾、咽喉痛、頭暈、頭脹痛、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噁心感、嘔吐、胃口差……等症狀集合。

柴胡陷胸湯,就是針對有「柴胡證」這些全身症狀、或柴胡體質的族群,又這麼剛好呼吸道有痰熱互結的時候,所使用的藥方之一。而且適合這個處方的人,精神體力狀況都還算不錯,所以裡面沒什麼補養、扶正的藥物。

這眾多的症狀,不用每一個都出現,只要有某幾個出現,則柴胡證的可能性就很高。甚至只要出現一個很典型的主症,就可以直接判斷為柴胡證,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除了柴胡證之外,新冠病毒造成的全身症狀表現,再結合不同的體質傾向,可以組合出不同的證型。比如說麻黃證、桂枝證、柴胡證、附子證……等,這部分太繁雜就不多說,反正就是那句,見招拆招。


舉一些情境來說明治療過程


情境一

某A,不小心得了新冠肺炎,剛好我看到他的時候是無明顯的症狀,這時候不就變成沒證可辨別了嗎?

當然不是。

第一步,可以調理他的「長期的基礎體質」,把他平常的不舒服一併處理,讓他的精神、體力、睡眠、飲食、二便等生活起居更穩定,在這種狀況下可更加提升身體的抗病能力。

第二步,我們知道這個疾病的發展,很容易引發下呼吸道的痰熱互結,這時候就可視情況,提前給予低劑量的清熱祛痰藥物。

情境二

某B,確診新冠肺炎,肺部出現輕度~中度的病毒性肺炎,和一些不舒服的症狀。且身體長期的毛病(長期基礎體質)也變得更嚴重。

這時候可以把新冠肺炎造成的症狀和長期的不舒服,同時列入辯證分析,見招拆招給予相對應的藥物,並且加重清熱祛痰的局部用藥。

情境三

某C,確診新冠肺炎,合併肺部中、重度的病毒性肺炎,臨床的症狀嚴重且進展急促,蓋過他的長期基礎體質。

急者治其標,這時候就要直接針對他最急迫的症狀辯證治療,並且加上高劑量的清熱祛痰藥物局部治療。

這系列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的文章,寫了這麼多思路,其實都是要為後面呈現的案例在鋪陳,前面寫的理論,也就是我臨床在面對新冠肺炎患者時,有真正在用的方法。

希望,這些微薄的經驗,可以讓同為中醫師的大家,引起一些腦力激盪。

也希望可讓一般民眾,了解一些中醫的治療觀點,希望不會讓大家覺得太深奧。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身體質狀態辯證 (一)



作者:  白衣隱者
 

同一個病毒,為甚麼有這麼多種聲音


新冠肺炎從一開始爆發到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中醫專家學者,探討者這個病毒的屬性,一直至今仍有不同的學者存在分歧。

有學者認為新冠疫情屬「寒濕疫」、有些人則認為屬「濕熱疫、濕溫疫」,也有人覺得屬「燥邪傷肺」……。

也有些人覺得某某邪進入人體後,因為個體體質差異而被「轉化」了,例如「寒濕入里,鬱而化熱」……。

因為有人主張病毒為寒,所以就有醫家堅持以「傷寒論」為理論,需用「經方」來治療。

也有人主張病毒為熱,所以也有醫家堅持以「溫病」為理論,需用「溫病方」來治療。

類似這種情況的分歧,攤開中醫的歷史,其實爭論從來沒有少過。


與其陷入無盡的想像,不如聚焦在病人當下的狀態


依我看來,與其集中在探討病毒屬風、寒、暑、濕、燥、火的哪一種邪,不如好好的來研究分析病毒入侵這個人之後,這個人找你看病的「當下症狀」表現如何,來得實在。

就如我前幾篇文章的論點,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造成下呼吸道的肺炎屬「痰熱互結、痰熱壅肺」,這是病毒在下呼吸道的發病傾向和特性。

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的表現,除了下呼吸道局部症狀(肺炎)之外,還包含很多其他的症狀。

比如說有全身症狀,如發燒、惡寒、頭痛、肢體關節痠痛、胃口不好、腹瀉……等。還有肺炎惡化造成的呼吸衰竭,還有休克、還有多重器官衰竭、還有血栓……。

所以從一開始病毒入侵,到出現症狀,到症狀惡化等這一整個病程發展,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不同的表現。

不同的時間點,病人的表現,可能是寒,也可能是熱。

就比如一開始發生肺炎,但病人體力尚可,還在發燒、惡熱且不怕冷,這時候屬熱的傾向多一些。

但過幾天後疾病惡化,肺炎加重造成一整大片的肺部浸潤、ARDS,或者是休克血壓下降,心輸出量下降四肢灌流不足而四肢冰冷,或者是急性腎臟損傷四肢水腫等,這時候屬寒的傾向則更多。

所以寒寒熱熱,爭來爭去,不如直接把焦點拉回到病人身上,看看當下病人的症狀表現。

既然現代的中醫師把古人一兩千年來的學術發展都學過一遍了,而且還有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何不把全部東西融合在一起,見招拆招呢?


局部狀態 = 痰熱壅肺;全身狀態 = 見招拆招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 處方用藥

又回到上面這個公式,局部狀態屬痰熱,所以控制肺部的惡化的用藥,甚至可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那病人的全身狀態呢?

我的作法是見招拆招!

要出甚麼招,就要視病人當下的狀況而定。這也就是中醫界裡面常在講的「有是證,用是方」。

只要病人有這個證,我就選這個方,何必拘泥於用的是經方還是時方呢?


見招拆招 = 沒有範圍嗎?


如果用這種觀點來看全身狀態來辯證的話,哇!那範圍不就變得很大,變得沒有範圍,全靠臨場隨機應變了嗎?

這話只對一半,的確是靠臨場隨機應變,但還是有範圍。範圍就是,人類的症狀表現,雖然千變萬化,但是不會跳脫該有的框架。

例如,古人的休克、血壓下降(中醫叫做亡陽虛脫),不會到現代人身上之後,就變成別的症狀出來。

古人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到後期,出現心腎陽虛、陽虛水泛(類似造感染症造成的心臟、腎臟功能障礙,出現水腫),到了現代之後,不會原本該水腫的人體,就變成水都自己蒸發掉了。

所以從古至今,人體的症狀歸類,範圍和框架就是這些,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判斷他現在是屬於病程的哪一個階段,而給予對應的治療。


白衣的藥物使用,中心思想的啟蒙醫家之一:祝味菊先生


上面這些不必糾結於疾病屬寒屬熱屬濕屬燥......,而是見招拆招等論點,不只有我這樣認為,應該很多醫師也有這種想法。

因為這樣才最貼近臨床,看到甚麼臨床表現,就用甚麼方法。或者預測已經快出現甚麼臨床表現了,就搶先用甚麼方法。

而啟蒙我有這種想法的,是一位已逝的近代有名的中、西醫學家,祝味菊先生(1884~1951年)。

祝先生融合了中西醫的學術思想,在他的著作「傷寒質難」中,對傷寒六經提出了新的想法。

他把疾病結合人的體質、抗病能力等融入傷寒六經,提出了「傷寒五段」學說。


祝味菊先生學術思想的簡單敘述


「傷寒五段」學說,以下擷取書中內容


疾病之來,引起體工之反應,不出五種階段,於意云何? 
太陽之為病,正氣因受邪激而開始合度之抵抗也; 
陽明之為病,元氣僨張,機能旺盛,而抵抗太過也; 
少陽之為病,抗能時斷時續,邪機屢進屢退,抵抗之力未能長相繼也; 
太陰、少陰之為病,正氣懦怯,全體或區域性之抵抗不足也; 
厥陰之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體工最後之反抗也。 
一切時感,其體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範圍,此吾卅年來獨有之心得也。

溫熱病,仍不脫離「傷寒五段」學說


他對傷寒和溫病之爭,也有不一樣的看法,他直接把溫熱病歸類在他的「傷寒五段」學說中。

溫熱病者,病之偏於熱也,即病者反應之偏於亢盛也,非實有溫熱之邪也。亢盛之反應,即五段中之陽明也。傷寒可包括溫熱,而溫熱僅佔傷寒之一格而已。


對不同屬性的「病邪」的看法


祝先生也不會先入為主,拘泥疾病是屬寒邪還是熱邪……,而是視病人的抗病能力和症狀表現,來判斷該怎麼治療。

寒、熱、溫、涼,乃調整抗能之藥,抗力太過,折之以寒。抗力不足,壯之以溫。抗力旺盛,有偏亢之勢者,和之以涼。抗力衰微,而虛怯過甚者,助之以熱。寒熱溫涼,扶抑正氣之符號也。

他也提出,我們所堅持要劃分病毒屬於寒熱溫涼的哪一種特性,其實一切都是先觀察到症狀,用藥取效後,而反推回去的。

當時之所謂傷寒、所謂溫熱,為一種想像之邪。 邪者,害正之物也。本無而忽有,名曰受邪。 
邪病之用溫藥而癒者,遂名之曰寒邪; 邪病之用涼藥而癒者,遂名曰之溫邪。 
其因發寒解肌而癒者,曰邪在於表也; 其因清瀉攻導而已者,曰邪伏於里也。 
邪機之推測,乃從藥效反溯而得之。

「症狀 - 藥物」「證 - 藥 或 方」



講了這麼多,其實重點就是我的文章中很常提到的,「有是證,用是方」。

一切從「症狀 - 藥物」去著手,一切回歸到「證 - 藥 或 方」。

證,指的是臨床證據,不是自我想像。

證,包含的是某種疾病造成的特定發病傾向,結合個人的體質差異,最後所形成的結果。

證,是治療疾病的最低門檻。

辯證準確,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臨床醫師功力的一大考驗。

講了這麼多文謅謅的內容,我還是不了解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該怎樣入手欸

那麼敬請期待下一篇,直接用上一篇文章的柴胡陷胸湯來舉例子說明。下一篇之後,應該就直接進入臨床案例了吧,思考中......


延伸閱讀: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新冠肺炎「痰熱互結、痰熱壅肺」的用藥,清熱袪痰 和 台灣清冠一號的關係



作者: 白衣隱者


痰熱互結、痰熱壅肺,治以清熱袪痰


上一篇文章提到新冠病毒感染後,下呼吸道的局部辯證是「痰熱互結、痰熱壅肺」(點我)。

以中醫的語言來說,「證型」類似於中醫對該病症的診斷總結。有了診斷總結,就可以擬出治療準則。

既然已有了痰熱這個明確的目標,那「清熱、袪痰」的治療準則就出來了。

以下會挑出一些白衣在視訊診療新冠肺炎患者中,較常用到的藥物,都是圍繞在下呼吸道的痰熱互結、痰熱壅肺這個病機中去闡述。


先以基礎的「小方」分析清熱袪痰


針對呼吸道清熱、袪痰的中藥有很多,比如說有一個藥味很少的小方,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的組成只有三味藥,就是黃連、半夏、瓜蔞實

有時候,藥不再多,而在於精,藥專力宏。藥量少的這類小方,組成簡單,療效明確。

小陷胸湯,其療效為「清熱化痰、寬胸散結」。除了運用在呼吸道疾病之外,還可應用在心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等。

黃連,很多人都應該聽過,黃連味道很苦,是一個很好的苦寒清熱藥。而在呼吸道疾病中,有些醫家會用「黃芩」代黃連,或者黃芩、黃連同時使用。因為黃芩針對呼吸道、肺部的清熱效果很不錯。


黃芩、瓜蔞,呼吸道清熱袪痰的重要角色


瓜蔞,應用在呼吸道中,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對呼吸道的熱痰、黏稠難咳的痰,療效不錯,而瓜蔞應用在心血管等系統則暫不敘述。

單純以呼吸道部分來說,黃芩、瓜蔞這藥對可說是肩負了肺部清熱袪痰的重要角色。


其他白衣常用的延伸藥物


順著瓜蔞、黃芩的思路,出現了另外一個方,柴胡陷胸湯

柴胡陷胸湯,其藥物組成有柴胡、黃芩、黃連、半夏、瓜蔞、桔梗、枳實。它比小陷胸湯多了幾個藥,作用更加擴大。

桔梗,功效可利咽、化痰、排膿。桔梗可讓黏稠的痰變得較稀釋,利於痰排出。而桔梗、枳實,是治療呼吸道疾病很常見的藥對。

中國著名經方家黃煌教授,很常使用「排膿散」,治療呼吸道疾病,除了止咳平喘外,也可以讓黏稠痰液更容易排出。而排膿散裡面有三個藥,其中兩個就是桔梗和枳實。

我曾多次提到過呼吸道的治療: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 處方用藥(點我

而柴胡陷胸湯,則是全身狀態 + 局部狀態的代表處方之一,這個後面的文章會再簡單討論。

還有甚麼藥物可以達到呼吸道清熱化痰的效果呢?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說:魚腥草

魚腥草可清熱、排膿,對於肺部的發炎、熱痰、稠痰也有不錯的效果。


台灣清冠一號,和清熱袪痰的關聯性


有一個中藥方,在台灣的新冠疫情中很夯很有名,新聞也曾大幅報導過,就是「台灣清冠一號(NRICM101)」。

台灣清冠一號,是中醫藥研究院針對嚴重特殊傳染肺炎的治療性處方。其所開發出來的中藥複方,也是針對這次新冠疫情,所研發出來的。

以下是清冠一號的組成維基百科
黃芩、瓜蔞實、魚腥草、板藍根各五錢,荊芥、桑葉、薄荷、厚朴各三錢,防風炙甘草各兩錢。

我這一系列的文章,以中醫的角度來分析新冠肺炎的局部辯證,也就是前面談到的痰熱互結,痰熱壅肺,所以治則要清熱袪痰。

而我上面提到的藥物中,黃芩、瓜蔞、魚腥草就恰恰是清冠一號的成分,而且這三個藥的劑量都是五錢,開得最重。


清冠一號的現代藥理研究


以現代細胞的研究層次來看,臺灣清冠一號具有多靶點的作用機轉,包括資料來源
  • 抑制新冠病毒棘蛋白與宿主細胞膜上ACE2的結合,阻止病毒入侵細胞。(就是前一篇文章提到的鑰匙和門鎖理論)
  • 抑制3CL蛋白酶的活性,阻斷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
  • 抑制肺泡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TNF-α、IL-6,來調控所產生的發炎風暴,減少肺部的破壞及降低肺纖維化的發展。

傳統和現代語言雖不同,但都是在做同樣的事:盡全力救治患者


不管是用較傳統的中醫理論視角,去看新冠肺炎的局部特性,或者用現代微觀的實驗室來研究清冠一號的藥理作用,結論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只是這個方向以中醫術語來說是清熱袪痰,以現代醫學語言來說則是抑制病毒棘蛋白和ACE2的結合、阻斷細胞內病毒複製、調控免疫風暴等。

不管是傳統的用藥理論,或是微觀的現代實驗室研究,以中藥來說,所用的武器就是從歷代醫家所使用的藥物中所挑選出來的。

有了傳統的理論支持,再加上現代研究驗證藥物機轉,讓用藥更確實、更精準。結合傳統和現代,結合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共同聯手盡全力的救治患者。


所以,只要罹患了新冠肺炎,給予清熱化痰之劑來治療就足夠了嗎?


不要忽略了,瘟疫病毒很強悍,而每個人體質因素、免疫力強弱等都不一樣。且每個人出現的症狀、疾病的發展病程、嚴重度也不一樣。

除了呼吸道局部狀態需要辯證之外,全身的體質狀態表現,也需要兼顧,這樣才可以為病人搭配出最適合的處方。

全身體質狀態的辯證(延伸閱讀:點我),這個更複雜,將會在後面的篇章討論。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新冠病毒感染 之 下呼吸道的局部辯證



作者: 白衣隱者


我曾寫過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心得,裡面有一個提到過一個治療組合(點我):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 處方用藥

今天要來簡單談談新冠病毒感染後呼吸道的局部狀態,也就是呼吸道的「局部辯證」。


呼吸道的局部辯證,我聚焦在「下」呼吸道上


當帶著新冠病毒的飛沫入侵人體後,會侵犯我們的呼吸道。病人罹病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全身症狀(發燒、倦怠、肌肉痠痛等)、上呼吸道(咽喉痛、鼻涕、咳嗽等)或下呼吸道的症狀(咳嗽,合併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喘等),但也可能是無症狀。

我之前的文章也簡單提到過(點我),根據研究指出,即使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肺部電腦斷層或X光片也可能會出現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及肺部)被侵犯的證據,也就是病毒性肺炎。

而下呼吸道被侵犯後,如果有危險因子的族群(點我),可能會進展成嚴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急性呼吸衰竭等危重症。

新冠病毒造成之新冠「肺炎」,病毒對下呼吸道的嚴重侵犯,可以說是造成該疾病出現危重症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對呼吸道的局部辯證,聚焦在「下」呼吸道的「肺炎」上。


先釐清肺部的局部辯證,才能用中醫理論擬定治療策略


要怎樣才能避免患者在還沒有發生肺炎的時候,阻止病勢前進?

要怎樣讓已經出現肺炎的患者,控制他的病況,不要讓肺炎持續惡化?

除了提升患者整體的抗病能力之外(並非今天的主題),還可以直接依據新冠肺炎的疾病特點,擬定下呼吸道的局部用藥是屬哪一個方向。

在感染後但還沒出現肺炎階段時,即提前用藥。或已出現肺炎後,朝同一個治療方向大劑量的用藥,以期可截斷病程。

講了老半天,那,新冠病毒造成的肺炎,以中醫來看,其局部證型是甚麼呢?

直接說結論:我認為,大部分都是「痰熱互結、痰熱壅肺」。


新冠病毒入侵肺部的簡單描述



一、病毒要有鑰匙打開細胞上的門鎖


新冠病毒外層的棘蛋白,可形容成一把鑰匙,新冠病毒必須入侵人體細胞才能繁殖。

人體細胞的細胞膜猶如有一扇門,而細胞膜上的ACE2接受器好比門鎖。

當鑰匙(病毒的棘蛋白)和門鎖(細胞膜的ACE2接受器)互相匹配時,細胞的大門就會打開,病毒因此長驅直入,利用細胞內豐富的資源來進行繁殖。

而人體含有ACE2接受器的地方有很多,如呼吸道(鼻腔、咽喉、肺泡),心臟、血管、腎臟、肝臟、腸道、腦部等等。

「肺泡」是呼吸道的最末端,也是呼吸道最深最遠之處。成年人的肺部約有3億個肺泡維基百科,每一個肺泡都是一個小小的小氣球。

肺泡和許多細細小小的毛細血管緊密相連,在肺泡裡面可進行氣體交換,把缺氧血重新變成含氧血,再經由心臟把含氧血運送到全身各地,這樣身體才不會缺氧。

當新冠病毒入侵,很不幸的病毒突破重重防線,跑到肺部最遠最深的小肺泡,並且用鑰匙打開了肺泡細胞的大門,肺泡因此受到染感。

二、身體啟動保衛戰,戰場死傷慘重


有外敵入侵,身體會派遣防禦部隊去反擊,這些受感染的小肺泡就變成正邪交戰的戰場。大戰中必定會造成敵我傷亡,因此肺部受感染的地方會出現發炎反應、侵潤、細胞壞死......。

這些發炎物質、侵潤、壞死細胞等混雜在一起,就是我們俗稱的痰液。這些痰液卡在最深最遠的小肺泡中,猶如小氣球內充滿液體,這些肺泡內無法再容納空氣,肺泡和毛細血管的氣體交換隨即受到阻礙。

如果大量的肺泡被侵犯且都卡了滿滿的痰液,則會嚴重影響肺部的氣體交換功能,缺氧血無法變成含氧血,最後身體就會逐漸缺氧,這時大家搶購的血氧機就會測出異常值了。


痰熱互結、痰熱壅肺


正邪交戰劇烈,免疫反應、發炎反應劇烈,出現局部的充血、腫脹......。這些局部的表現,中醫稱之為局部有「熱象」、局部「鬱熱」。

大戰中快速產生的侵潤、滲液、壞死等,混雜而成的痰液,卡在肺部的深處,而且痰的質地很黏稠,很難排出。(新聞延伸閱讀:重症確診趴床吐濃痰,前線醫:像強力膠一樣黏稠 、 卡痰威脅生命! 新冠確診者救命神器「拍痰機」

即使肺部已經大範圍肺炎,且發炎面積快速增加了,但是患者的表現可能還是在乾咳、或咳痰不多、咳嗽痰難咳出。這種質地黏稠的痰,中醫稱為「熱痰」。

所以,「痰熱互結、痰熱壅肺」就是我對新冠肺炎的局部辯證總結。

局部的辯證出來之後,局部用藥的思路也將呼之欲出......

(註: 與閱讀更多文章,請前往此連結,下滑新冠肺炎專區)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新冠病毒造成之症狀、嚴重度、病程進展等分析整理



作者: 白衣隱者  


新冠肺炎從2019年底爆發至今,全球已經有很多醫學專家對此病毒做深入的研究,對罹病後的症狀表現、病程發展等也有大數據的統計分析,這些訊息對臨床工作者很重要。


國外統計之症狀及嚴重度分類


根據國外文獻統計,以下為新冠肺炎較常見症狀(1)
  • 咳嗽(50%)、發燒(43%)、
  • 肌肉痠痛(36%)、頭痛(34%)、
  • 呼吸困難(29%)、咽喉痛(20%)、腹瀉(19%)、噁心嘔吐(12%)、
  • 味覺嗅覺異常(<10%)、腹痛(<10)、鼻水(<10)
注: 以上症狀,非專門針對Alpha或Delta變異株之統計整理

而疾病嚴重度分類顯示(1),無症狀或輕症佔81%,重症佔14%,病況危急約5%,整體死亡率約2.3%。
  • 輕度:無 或 輕度肺炎,佔81%。
  • 重度:合併呼吸困難、低血氧、或影像學發現一半以上的肺部病灶,佔14%。
  • 危急:合併呼吸衰竭、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佔5%。


台灣統計之症狀及嚴重度分類


於2021年5月,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確診與重症個案數大幅上升。經統計前1184 例確診個案之初始症狀指出(2)
  • 咳嗽(31.8%)、發燒(26.9%)、
  • 流鼻水/鼻塞(17.0%)、嗅覺異常(11.8%)、味覺異常(8.0%)

這其中有約 83%為無併發症之輕症或無症狀感染,11%為肺炎, 嚴重肺炎與 ARDS 約 6%,死亡率約 1%。

而根據台灣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時指引,依據臨床表現分類可分成(2)
  • 輕度:無任何併發症之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者
  • 中度:沒有嚴重肺炎徵候的肺炎患者(輕度肺炎)
  • 重度:嚴重肺炎
  • 極重度:ARDS、敗血症、敗血性休克等 
注: 原著分類內容複雜,這邊僅簡單表示以利民眾閱讀,不一一列出。

總結以上兩個統計,不難看出,大部分人罹患新冠肺炎後,無症狀或輕症占8成,大部分會自己痊癒,而嚴重肺炎或危及生命約占2成。


新冠肺炎若大爆發,醫療量能考驗首當其衝


新冠病毒是傳播能力很強的病毒,若短時間內有大量人群確診而湧入醫療機構,輕症患者即足以衝擊到醫療量能。

而大量確診患者裡面的2成進展到重症或危症,就需要積極的醫療介入,更可能會癱瘓現有的重症醫療防線。

當醫療逐漸緊繃,重症照顧能量無法接續時,除了新冠危重症死亡率會上升之外,連其他疾病也會因為缺乏妥善的照顧而大受影響,這已經是很多國外醫療機構這一年正在經歷的事情,也是台灣在五月底疫情失守後,大量確診患者湧入雙北醫療院所後所發生的事。


無症狀或輕症就沒關係嗎?


有人說,既然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我很強壯抵抗力很強欸,所以我不怕病毒來襲。

這是錯誤的想法!

這些不信邪的人,很可能會把新冠肺炎傳染給家人或朋友,他們沒有你這麼神奇有神功護體不怕病毒侵襲。並且,一旦傳播鏈傳播出去,罹病人數將會是倍數成長,這是很嚴重的防疫破口。

再來,你以為無症狀或輕症就沒事了嗎?

經研究顯示,即使是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在接受了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後,也有可能發現異常,這就是病毒在侵襲肺部的證據。


新冠病毒侵襲下呼吸道造成疾病惡化


罹病後當下的無症狀或輕症,不代表過幾天後病情不會惡化。

新冠肺炎入侵人體後,會侵犯下呼吸道,可能造成病毒性肺炎,出現肺部雙側性的浸潤、肺部毛玻璃狀(ground glass opacity)、或斑塊樣(patchy opacity)等肺炎病灶。

當病情進一步惡化,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病毒性肺炎、或合併細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衰竭、甚至是多重器官衰竭等危急狀態。


發病後1~2週是重點觀察期


根據統計,患者在發病後 8-14 天,電腦斷層變化最嚴重,和其他研究指出患者發病至入住ICU的中位數10天相符,個案病況可能在發病後第二周惡化(2)

有一篇報告指出一半的病患在發病後8天(範圍: 5-13 天)出現呼吸急促,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約有二至三成個案需要加護病房治療(2)

所以,在發病後的1~2週,是病況會不會急轉直下的重點觀察期。


中醫輔助治療介入的目標


中醫介入治療的目標,當然是希望讓患者的主觀症狀儘速減輕,並讓客觀的檢驗檢查異常快些回歸正常,更期望可縮短患者隔離時間,保留更多的醫療量能。

針對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希望盡量讓他們不要進展成重度肺炎。

針對嚴重肺炎患者,則是希望可以讓肺部狀況穩定,不要讓肺部病灶更加擴大,並且希望可加速肺部發炎物質的清除和修復。

面對危急患者,更是難上加難,搶救性命在分秒之間。除了依靠現在醫學的重症照顧之外,中醫積極介入可做到甚麼程度,白衣目前也不知道,只能說:盡力!

患者解隔離後若仍持續有不舒服症狀,也可借助中醫藥的調養,讓殘留的症狀或體力可儘快恢復,讓患者早些回歸正常的生活步調。


資料來源: 
(1) UpToDate, COVID-19: clinical features
(2)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編,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