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新冠病毒造成之症狀、嚴重度、病程進展等分析整理



作者: 白衣隱者  


新冠肺炎從2019年底爆發至今,全球已經有很多醫學專家對此病毒做深入的研究,對罹病後的症狀表現、病程發展等也有大數據的統計分析,這些訊息對臨床工作者很重要。


國外統計之症狀及嚴重度分類


根據國外文獻統計,以下為新冠肺炎較常見症狀(1)
  • 咳嗽(50%)、發燒(43%)、
  • 肌肉痠痛(36%)、頭痛(34%)、
  • 呼吸困難(29%)、咽喉痛(20%)、腹瀉(19%)、噁心嘔吐(12%)、
  • 味覺嗅覺異常(<10%)、腹痛(<10)、鼻水(<10)
注: 以上症狀,非專門針對Alpha或Delta變異株之統計整理

而疾病嚴重度分類顯示(1),無症狀或輕症佔81%,重症佔14%,病況危急約5%,整體死亡率約2.3%。
  • 輕度:無 或 輕度肺炎,佔81%。
  • 重度:合併呼吸困難、低血氧、或影像學發現一半以上的肺部病灶,佔14%。
  • 危急:合併呼吸衰竭、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佔5%。


台灣統計之症狀及嚴重度分類


於2021年5月,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確診與重症個案數大幅上升。經統計前1184 例確診個案之初始症狀指出(2)
  • 咳嗽(31.8%)、發燒(26.9%)、
  • 流鼻水/鼻塞(17.0%)、嗅覺異常(11.8%)、味覺異常(8.0%)

這其中有約 83%為無併發症之輕症或無症狀感染,11%為肺炎, 嚴重肺炎與 ARDS 約 6%,死亡率約 1%。

而根據台灣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時指引,依據臨床表現分類可分成(2)
  • 輕度:無任何併發症之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者
  • 中度:沒有嚴重肺炎徵候的肺炎患者(輕度肺炎)
  • 重度:嚴重肺炎
  • 極重度:ARDS、敗血症、敗血性休克等 
注: 原著分類內容複雜,這邊僅簡單表示以利民眾閱讀,不一一列出。

總結以上兩個統計,不難看出,大部分人罹患新冠肺炎後,無症狀或輕症占8成,大部分會自己痊癒,而嚴重肺炎或危及生命約占2成。


新冠肺炎若大爆發,醫療量能考驗首當其衝


新冠病毒是傳播能力很強的病毒,若短時間內有大量人群確診而湧入醫療機構,輕症患者即足以衝擊到醫療量能。

而大量確診患者裡面的2成進展到重症或危症,就需要積極的醫療介入,更可能會癱瘓現有的重症醫療防線。

當醫療逐漸緊繃,重症照顧能量無法接續時,除了新冠危重症死亡率會上升之外,連其他疾病也會因為缺乏妥善的照顧而大受影響,這已經是很多國外醫療機構這一年正在經歷的事情,也是台灣在五月底疫情失守後,大量確診患者湧入雙北醫療院所後所發生的事。


無症狀或輕症就沒關係嗎?


有人說,既然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我很強壯抵抗力很強欸,所以我不怕病毒來襲。

這是錯誤的想法!

這些不信邪的人,很可能會把新冠肺炎傳染給家人或朋友,他們沒有你這麼神奇有神功護體不怕病毒侵襲。並且,一旦傳播鏈傳播出去,罹病人數將會是倍數成長,這是很嚴重的防疫破口。

再來,你以為無症狀或輕症就沒事了嗎?

經研究顯示,即使是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在接受了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後,也有可能發現異常,這就是病毒在侵襲肺部的證據。


新冠病毒侵襲下呼吸道造成疾病惡化


罹病後當下的無症狀或輕症,不代表過幾天後病情不會惡化。

新冠肺炎入侵人體後,會侵犯下呼吸道,可能造成病毒性肺炎,出現肺部雙側性的浸潤、肺部毛玻璃狀(ground glass opacity)、或斑塊樣(patchy opacity)等肺炎病灶。

當病情進一步惡化,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病毒性肺炎、或合併細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衰竭、甚至是多重器官衰竭等危急狀態。


發病後1~2週是重點觀察期


根據統計,患者在發病後 8-14 天,電腦斷層變化最嚴重,和其他研究指出患者發病至入住ICU的中位數10天相符,個案病況可能在發病後第二周惡化(2)

有一篇報告指出一半的病患在發病後8天(範圍: 5-13 天)出現呼吸急促,約有三分之一的個案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約有二至三成個案需要加護病房治療(2)

所以,在發病後的1~2週,是病況會不會急轉直下的重點觀察期。


中醫輔助治療介入的目標


中醫介入治療的目標,當然是希望讓患者的主觀症狀儘速減輕,並讓客觀的檢驗檢查異常快些回歸正常,更期望可縮短患者隔離時間,保留更多的醫療量能。

針對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希望盡量讓他們不要進展成重度肺炎。

針對嚴重肺炎患者,則是希望可以讓肺部狀況穩定,不要讓肺部病灶更加擴大,並且希望可加速肺部發炎物質的清除和修復。

面對危急患者,更是難上加難,搶救性命在分秒之間。除了依靠現在醫學的重症照顧之外,中醫積極介入可做到甚麼程度,白衣目前也不知道,只能說:盡力!

患者解隔離後若仍持續有不舒服症狀,也可借助中醫藥的調養,讓殘留的症狀或體力可儘快恢復,讓患者早些回歸正常的生活步調。


資料來源: 
(1) UpToDate, COVID-19: clinical features
(2)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編,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