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自律神經失調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 (系列文)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 -- (第六話) 當自律神經不再自律的時候……



作者: 白衣隱者





交感神經(衝衝哥)和副交感神經(緩緩妹)互相配合,彼此相互消長,合作無間的時候,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的運作,自律神經才配得上「自律」的稱號。


如果衝衝哥和緩緩妹不在合作無間呢?


想像一下,如果在路上,前有坑洞,後有老虎在追趕,這時候身體需要戰鬥或逃跑,需要激發潛能,需要更多能量和精力時,偏偏衝衝哥還在半睡半醒中,身體是由緩緩妹在接管,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把情境拉回現實中,在上班忙碌、聚精會神、情緒緊繃的在處理業務,這個時候衝衝哥不負眾望的提供身體正常的運作。

到了午休時,要去吃飯了,但是工作還沒忙完,沒關係,那就邊吃邊忙吧!或者狼吞虎嚥秒速吃完吧!

飯後該由緩緩妹接管的消化系統,因為大家掛念工作、心情急躁、吃飯時腦筋還在運轉、或狼吞虎嚥食而無味……

這些用餐習慣都給衝衝哥訊號,在休息吃飯的時候還要維持高度戒備,導致衝衝哥該去休息的時候無法休息,緩緩妹該接手的時候無法接手。

這頓飯吃下去,你可能會覺得消化不良、胃脹感頂到咽喉去之類的,因為衝衝哥的才能,並不善於飯後的消化。

到了晚上,該睡覺了,但是你還在為白天的事操心,而且我晚上想要摸魚一下,不想太早睡欸!

結果,可憐的衝衝哥無法休息,依然要維持身體的戒備而繃緊神經。

等到要入睡的時候衝衝哥很盡責,緩緩妹無法接管身體,這晚注定也是要失眠的夜晚。

以上這種生活型態,長久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會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調控出現「失調」狀態。

回到之前提到的案例(第三話),在晚上突然驚醒、心跳急速、全身冒汗……,這不就是衝衝哥擅長的功能嗎?結果他在晚上該休息的時候跑出來湊熱鬧!

白天上班該打起精神的時候,突然一陣乏力、打哈欠、好累喔!無法集中精神,好想去躺躺。

這不是緩緩妹擅長的事情嗎?結果她在該聚精會神的時候出來作怪。

這些現象,就是你的自律神經開始無法維持自律,已經在失調了…...


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症狀


之前已經提過,這兩兄妹的的管轄範圍,遍佈全身,如果他們作怪的話,從頭到腳可能都會有很多小問題。

當很多小問題反覆的發生,就會造成生活的大困擾。

以下是自律神經較常見的症狀:

頭面


頭痛、頭暈、耳鳴、耳塞、眼睛酸澀或流淚、眼睛對光線明暗調節不好、口乾……

咽喉


咽喉癢、咽喉異物感、容易咽喉痛……

胸部


胸悶緊、吸不飽氣的感覺、心悸、心臟無力感、胸口發脹或灼熱感……

腹部


胃脹、胃痛、胃灼熱,消化不良,反覆便秘或腹瀉……

生殖泌尿


頻尿感、小便不利感、性功能……

骨骼肌肉


肌肉僵硬、緊繃、痠痛……

皮膚感覺和汗腺


身體某個區塊覺得特別怕熱/流汗、某些區塊卻特別怕冷。如常覺得頭面怕熱多汗,但卻四肢冰冷,或常手汗腳汗等。

精神情治


睡眠品質不佳、緊張焦慮、倦怠乏力……

身體的適應性


對外界的事物變化、環境變化、天氣變化等刺激變得很敏感。如當氣候變化、冷熱變化等就有引發一些不舒服的症狀。

如在人多吵雜的地方,會覺得不適應、不安、緊張、體力不繼……

其他


食慾亢進、或沒胃口……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很常見。當出現症狀時,需先排除是否為其他疾病造成


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症狀繁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一些自律神經失調的時候,所以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並不少見!

雖然並不少見,但出現以上症狀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先排除是否為其他器質性疾病所造成的,免得耽誤病情。

例如,出現心悸、胸悶、呼吸困難感,必須要先排除不是心血管、呼吸系統的疾病之後,才會考慮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

有很多慢性疾病的病人常合併自律神經失調,進一步加重了慢性疾病的不舒服感。

但,請不要把自律神經失調當作免藉口,用來逃避你已經罹患某慢性疾病的事實,進而逃避慢性疾病的常規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病嗎?


有很多醫師認為,自律神經只是身體調節失能的一種現象,若這種現象造成的症狀很輕微,並不認為是一種疾病。它和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這類確切的疾病不一樣。

白衣的想法,不管衝衝哥緩緩妹愛作怪是不是一種病,只要這種現象,造成你的身體不舒服,走遍各科別後仍反覆發作,進而對生活造成影響,那就必須要處理!

白衣會針對每個人的症狀表現,判別體質狀態,然後用藥、衛教。

有些人經過治療後恢復良好,有少部分人不管怎麼治療,症狀依然頑固。


自我調適很重要‼️


生活作息、飲食、情緒、運動、面對事情的想法等等,都跟自律神經的正常調節息息相關。

當醫師使用藥物讓你度過最困難的時間後,長期的保養還是要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

衝衝哥和緩緩妹對你好不好,很多時候應該要先問:

你是否有沒有好好的對待它們?

你是否有沒有好好的善待自己?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系列文 ~~全文完~~~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 -- (第五話) 衝衝哥 與 緩緩妹 的故事



作者: 白衣隱者





前文(第四話)曾提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神經系統,其實並非完全可由我們的意識所掌控。

今天就來好好說一下我們無法掌控的主角: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由兩兄妹所組成,他們是:

激動的衝衝衝交感神經哥哥,簡稱衝衝哥
    
緩慢沈靜的副交感神經妹妹,簡稱緩緩妹
 
這兩兄妹所掌管的工作都不一樣。

衝衝哥,顧名思義,渾身帶勁,橫衝直撞。當衝衝哥出來掌權的時候,身體就會處在亢奮、備戰、代謝加速等狀態。

我們再回到第四話的大坑洞,你剛好在路上遇到一個大坑洞阻攔去路,當你還在思考要不要翻過去的時候,忽然身後出現一隻飢餓的老虎,目不轉睛的看著你,口水緩緩流下。

這時候衝衝哥接管身體,讓你的瞳孔擴大讓你看得更清楚老虎的一舉一動。

讓心跳加速,讓四肢肌肉的血液供應增加,肌肉鼓脹充滿能量,呼吸加快、支氣管擴張……。

衝衝哥會把你的身體調整到戰鬥或逃避的狀態

老虎在這時候緩緩踏步靠近,你已經被逼到大坑洞邊緣。

這時候腦筋可能還沒思考要幹架還是逃命的時候,身體已經做出判斷,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潛能瞬間爆發,迅速往後跳躍、騰空360度翻轉、落地、再立馬百米衝刺逃之夭夭……。

好不容易終於擺脫虎爪,身體已經力竭,衝衝哥也元氣大傷……

這時候緩緩妹」登場!

緩緩妹接管身體,讓你的身體慢慢的休息恢復

緩緩妹讓腳步放慢,讓心跳放慢、呼吸減慢,發熱和滿身大汗的身體也慢慢降溫。

死裡逃生後精疲力盡,這時候緩緩妹將瞳孔收縮減少光源刺激,讓你覺得疲倦想倒頭大睡。沒錯,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途徑!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醒來後,覺得胃空空。劫後大難不死要好好飽食一餐,想到美食開始口水分泌,肚子咕嚕咕嚕叫……。

能量補充,也是身體復原的重要途徑,緩緩妹最擅長就是讓美食好好的被腸胃消化吸收,然後讓食物殘骸排出體外。

反過來說,衝衝哥剛剛逃命都來不及了,不可能邊逃命邊想到要吃香喝辣、或逃命中途停下來上個大小號吧!


總結一下:


交感神經,負責迅速應變、戰鬥或逃避

在上班聚精會神,埋頭苦幹幫老闆賺錢的時候,就是衝衝哥在負責。

副交感神經,負責休息與恢復

上班途中跑去廁所摸魚打瞌睡,下班後吃香喝辣消化吸收,回家躺平睡覺,就是副交感神經的緩緩妹在負責。

衝衝哥和緩緩妹所形成的自律神經,掌管著身體的很多地方,如瞳孔、心臟、呼吸道、腸胃道、膀胱、性器官、血管、分泌腺體等。

與其說這兩兄妹在互相拮抗,不如說他們在互相配合,合作無間的將身體的機能維持在正常狀態。

萬一,衝衝哥和緩緩妹不在相親相愛,他們互看不爽的時候,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呢?

下一話待續……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 -- (第四話) 你以為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身體,其實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



作者: 白衣隱者






很多人認為,我就是自己身體的主宰,我可以透過自己的腦袋瓜,下達指令,決定身體要做些什麼事情。

好比說,看到前面的路上有一個大坑洞。

我們的大腦接收到這個畫面後,除非有想要掉進坑洞內躺躺的想法,不然我們的大腦會下達指令,讓我們敏捷的身手,優雅的躲過坑洞,繼續向前行。

所以說,我的身體還是由我自己主宰的吧?!不然,怎麼能做出騰空飛越外加翻個跟斗空中停留數秒,最後巧妙著地躲過那個大坑呢?!

很可惜的是,你想的只是事實的一部分。

在某些方面,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

但,在某些方面,我們其實是身不由己的!


體神經 和 自律神經系統


體神經: 可經由意念控制


白衣這就要來簡單說一下我們的神經系統,複雜的不說,直接跳到重點。

用手去抓前面美味的大雞翅,手指張開,再緊緊握住,然後送進我們的嘴巴,嘴巴大口的咀嚼。

這一連串過程,有很多手部、臉部、或控制嘴巴張開閉合的肌肉參與完成動作。

這些「骨骼肌」是由我們的體神經(Somatic nervous system)支配。

而體神經,可將我們腦袋瓜的命令,傳到對應的肌肉,讓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肢體活動。

所以,不管是凌空翻跟斗、快跑、慢走、抓雞翅、或靈活的用刀叉將雞翅解體,這些「骨骼肌」的活動,全都可由自己意念控制。


自律神經系統: 無法由意念控制


那,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是什麼?

想像有一個人,把你整個激怒,你的火氣整個都上來了。

但,你是個有修養的人,你可以忍住腳不要往前衝,控制你已經握得硬硬的拳頭,不要擊出完美的左鉤拳KO他。

在那個當下,你會發現,雖然你可以控制你的手腳,但你卻控制不了你的心臟。

隨著他繼續機車的把你激怒,

你發現你的心臟像野馬般的飆速,

你的雙眼的瞳孔擴大、眼睛也瞪得大大的,

一股熱氣往上衝,你的血壓飆升,被氣的滿臉通紅,

頭面部也開始在冒汗……

雖然你很想假裝你的心情完全不受影響,但身體是很誠實的,這一連串的現象,你無法馬上、直接的用意念去控制。

因為,掌管這些變化的,是我們這系列文章的主角,也就是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第四話就懶懶的寫到這邊,後面會再詳細的講一下我們的主角。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 -- (第三話) 以為半夜心臟病發作快要死掉的年輕人



作者: 白衣隱者




某位年輕人,業務繁忙,上班長期都處在備戰狀態。有時候加班到深夜,回家後覺得身體雖疲倦,但腦筋卻異常清醒而難以入睡。

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持續了多久,年輕人覺得體力越來越差,常常胃痛、頭痛。

半夜才睡覺已經變成他的常態,好不容易睡著過不久又會因為胃不舒服、或做夢醒過來……。

到了某個冬天,年輕人開始覺得常常會胸悶、胸口緊緊的感覺,常覺得吸氣吸不飽需要深吸氣……

某個寒流來襲的夜晚,突然間他從睡夢中驚醒、冷汗直流、四肢冰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皮發麻,也搞不懂是胃痛還是胸痛,就覺得心臟很不舒服。

到急診後,馬上抽血、心電圖……。

醫師:「心臟一切正常......。」

過幾天,再進一步回門診安排胃鏡、跑步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除了輕微的表淺胃炎和輕微的胃食道逆流,其餘一切良好。

但年輕人還是覺得胸口緊縮感。

又遇到了下一波的寒流,他再次在寒流來襲的夜晚,從夢中驚醒,胸悶、胸緊、呼吸不暢、呼吸急促、冷汗直流、乏力虛脫感……

快要往生的感覺再度侵襲,讓他極度恐慌……

「你的檢查一切正常。」

當他再次得到這個答案時,腦袋充滿各種黑人問號…….


來到白衣的門診時

「醫生,你確定我的心臟沒問題嗎?」

他用焦慮飛快的語速,帶著稍微顫抖的音調發問。

「你目前的檢查看起來是沒有特別的問題。」(白衣邊看急診紀錄邊說)

「你確定真的沒問題?!」

「呃……,如果還是擔心的話,可以再去心臟科,看有沒有需要排更高階的自費檢查」(醫師真的無法為「當下的正常」來發保證卡!)

「那看中醫有辦法嗎?療程需要多久才會全好?」

「我聽說中醫都很慢。要調理多久?」

他劈裡啪啦又問了無數的問題,好像很期待白衣有什麼神通,可以馬上讓他藥到病除,但又怕遇到神棍受到傷害的樣子。

「用藥過後才能評估你的反應好不好,如果有效的話,吃藥一週後你的不舒服會好一半以上。」

「如果反應不好,我會重新評估再調整用藥。所以療程要多久,要看你後續的身體狀況來決定。」

他馬上接著問...

「中藥是不是會傷肝傷腎?吃久了是不是會不好?我很不喜歡吃藥,如果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停藥了……」

白衣冒汗中,基本上我的診療也還沒結束,藥也還沒開好,就回答了很多還沒發生,或不確定會不會發生的「假設性」的問題。

患者處在這種想要尋求協助又極度害怕變得更糟糕的矛盾的狀態下,其實,他也過的很痛苦。

到底,他怎麼了?


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鑽牛角尖的想法......等,都會影響體質失衡


中醫常會運用「四診」來收集臨床資料,而排在四診之首的「望診」有一項很直觀項目,叫「望神」、「觀神」。

神,簡單來說,指的是這個人的精神、體力、情緒、思維活動、應對、舉手投足等整體的綜合表現。

雖然我跟他初次接觸,簡單交談後,他給我的感覺,他的「神」處在極度失衡的狀態。或許也跟他的生活、性格很有關係。

想要奮鬥而長時間過勞工作,卻無法充分的休息和鍛鍊。

身體操到疲倦了不去休息,喝點咖啡或茶繼續透支。

白天覺得體力越來越差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卻不想早點睡,手機一直滑不停。

容易胃痛胃脹,覺得自己消化不好,卻常三餐不定時,常常饑飽失常。

常會冒出很多不滿意的念頭,希望可以更好,希望變成別人眼中很好很好的模樣。

覺得自己已經病入膏肓,但是檢查卻正常?

希望就診獲得協助,卻又有很多很多的不信任。

希望藥物可以幫助他,卻也幻想藥物會毒害他。

上面這些,都是一種極度矛盾的失衡狀態,在望診中,就有感覺到他的「神」極度混亂。

在把脈過程中,他的手伸出來,也看到手指在微微的顫抖(甲狀腺功能也是正常的)。

雖然在現代醫學各種客觀的指標,他是正常的,但他的身體絕對稱不上正常,而是極度失衡。


以中醫觀點來看,是哪一種失衡呢?


這是一種柴胡體質的極度失衡狀態(哎呀,不小心就把用藥方向說出來了)。

柴胡體質,在極度失衡的時候,只要簡單的閒聊,就大概可以猜得出來,八九不離十。

這類失衡的體質容易緊張、焦慮、常常猜忌、多疑,充滿期待卻又怕受傷害,對自己或他人要求頗高,常常會把自己逼得太緊。

如果虛性的亢奮明顯的時候,在外的表現可能神情急躁,語音急促顫抖,會反覆描述相同的症狀,會重複確認已經問過的事,可能從頭到腳劈裡啪啦講很多不舒服的主觀症狀,且對解說處處質疑。

說話條理還算清晰,而且可能還自己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但卻無法分辨自己和資料上的人有什麼不一樣,越查越焦慮。

這類患者的全身不舒服,在不同科別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可能常常被診斷為胃炎、腸躁症、緊張性頭痛、肌痛肌炎、失眠、焦慮、恐慌、過度換氣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

針對不同器官的診斷,其實都是正確。但是綜合整體判斷,會發現一個人從頭到腳可以生這麼多病?

雖然全身大大小小不同的症狀,有些症狀發作起來可能很恐怖快要往生一樣,衝到醫院後症狀馬上好了一大半。

也可能作做了各種檢查都無大礙,卻還是不舒服,對醫療團隊累積的疑慮和不信任越來越大。


這不是「構造性的異常」,而是「功能性的失調」


就比如這位患者,一直害怕自己是不是心血管狹窄或阻塞,但其實是控制他心臟節律的調節機制,出現功能性的失衡。

測量血氧或肺功能雖正常,他還是覺得胸部悶悶緊緊吸不到氣,這是控制呼吸節律或參與呼吸的肌肉功能性失衡。

明明覺得很餓,卻吃一些就飽了。或明明已經很撐,卻還想一直吃,吃完覺得胃賭住好幾個小時無法消化,這是胃腸的功能性失衡。

當他的體力消耗越大,身體越疲累的時候,這些功能性失調的症狀會更明顯。

當他的體力越差的時候,對外界的刺激則越敏感,功能性失調也越明顯。

當他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稍有情緒刺激,或生活上出現不如意的事,都會加重症狀。


他的身體長期來看符合「虛」的狀態


這種虛,有時候給他「補」,可能會更失調。

因為,藏在背後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步調過急、休息不足,過度勞累,及自身成長背景或個性等所造成的虛。

這種虛,有時候會出現瞬間虛性的亢奮,所以才會有瞬間的過度換氣、瞬間的恐慌感,瞬間的心跳暴衝……。

以為他很虛而過度進補,可能會讓虛性的亢奮更明顯。

以為他很亢奮而過度清熱,可能會讓精神體力更差。


他的症狀,中醫用藥宜寒溫並用


用藥上我很常會寒溫並用,補氣和清熱並用,興奮和抑制並用,來處理這種身體處在矛盾的失衡狀態。

這種過度敏感性的體質,對藥物也極為敏感,稍有劑量拿捏不準,可能就會讓他覺得不舒服。

反過來說,這種敏感性體質,如果藥物拿捏得當,卻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效果。

這位患者,除了第二話提過的疏肝解鬱之外,對夜間突然心臟不舒服的恐慌感,還需要開立「安神定志」的藥物穩定心神。

對瞬間發生的虛性的亢奮,對心臟突然間的暴衝,需要「溫陽強心」結合「重鎮潛陽」。

對體力過度消耗的虛,或瞬間的冷汗虛脫感,我比較習慣用「收澀強壯」的藥物,而非一般大家所認為的補藥。


綜合以上用藥思路,好像很複雜需要開很多藥?


其實不然,藥不多不複雜,卻可以達到「藥專力宏」的效果。

中醫古籍裡面,就有幾個千古名方,可以針對上面的用藥思路做調整。

服藥過後,他的症狀如預期般的好很多,睡眠也比較安穩。

「醫生,我什麼時候才會全好?我要一直吃藥嗎?我是不是可以停藥了......?」

其實,只要你步調放慢一些,只要你休息足夠,每天睡得飽飽,有空去做些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不要太執著……,這些功能性失調的症狀就會好很多。

用藥的目的是在你最艱難的時候,在你最恐慌無助的時後,讓你有一定的體力,維持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當進步很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減藥期」。減藥期可以讓你看到自己對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少,對身體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最後順利停藥。

當然,療效的持久度,是建立在你願意逐漸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上,肯逐漸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的心態轉變上,一點一滴的調整,身體也會逐漸地步入佳境。

所以,什麼時候才會好?什麼時候可以停藥?會不會復發?

這些問題,我也要反問你!

很多人症狀進步後,消失了一段時間。某一天,又開始出現在門診。

我還是那句,我的角色,是在你調節不過來的時候幫助你一把,讓你可以維持日常生活。

你之後要怎樣對待你的身體,就非我所能控制的啦!所以,不要再叫我掛保證啦!


這一籮筐的症狀,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


這眾多功能性失調的背後,是誰在掌管的呢?

是誰沒有好好的做事才出現一籮筐的症狀呢?

後面會慢慢帶出幕後大boss......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 --(第二話)發生昏厥的年輕人



作者: 白衣隱者





曾治療一位年輕的女生,她身體有眾多的不舒服。

她症狀輕則容易倦怠、怕冷、緊張焦慮、口渴、腹瀉便秘交替、心悸、頭暈、失眠……。

重則頭暈加劇,難以出門。

她甚至曾多次在外發生昏厥送醫,針對昏厥安排了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無特殊結構性的異常。

最後長期在身心科接受治療。

她來找我的時候,上面的症狀仍然持續,時好時壞。舌頭伸出來看是紅紅瘦瘦的(代表熱),兩手的脈把起來,沈細弱無力(代表寒),所以是又寒又熱???

對於身心科的診斷,我並沒有仔細去探討。身心科醫師對疾病的確診判斷都很嚴謹,那是身心科醫師的專業。

我在意的是,如何幫助她!


針對著患者的一籮筐症狀,和突然昏厥發作,中醫有什麼看法呢?


首先,她是一個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她的症狀在遇到難題或壓力時,會更明顯。

再來,她的症狀,在月經前後,也會加重。

容易緊張焦慮,壓力大就發生症狀,這種跟情治有關係的症狀,中醫常歸在「肝氣鬱結」。

若體質狀況還不錯,體質屬「實證」,會容易變成「肝火旺、心火旺」,出現煩躁、易怒、失眠、口渴、便秘、或大便泄瀉黏膩、甚至會頻尿(膀胱過動)等。

但這位患者的情況不完全只有熱,她的體質也不甚強壯,顯然不是單純的火氣旺,應該隱藏著更複雜的體質狀態。

我常常會形容,這是「肝火旺,合併有氣虛,最後變成陽虛」的體質演變過程,也是很多年輕人常見到的一個證型。

有一類人,個性較敏感,對很多事情或別人的目光比較在意,做事也不會擺爛,更可能常常是犧牲自己的那一群人。

可能別人做這件事情,只要花三分力,但這一群人,卻要花五分甚至是更多的力氣。

當還年輕,或體力狀況尚可的時候,可能不會怎樣。但隨著時間拉長,體力長期透支,又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的情況下,就算有熊熊烈火,也會慢慢燒得一乾二淨。

最後,就會兼夾著出現氣虛的症狀,覺得疲倦,提不起勁,大便不乾不硬卻沒力氣排出來的感覺等。

各個部位氣虛的表現都不一樣,但這都暗示著身體的整體機能慢慢下降。

若再不處理,氣虛便會進一步發展成陽虛、或陰陽兩虛。

陽虛,怕冷,手腳冰冷,虛陽浮越(可延伸閱讀: 虛性的亢奮 這篇),容易腹瀉……。

回到這個病人,來看我的時候,火氣旺的症狀已經不強烈,更多的是氣虛、陽虛。

當氣虛或陽虛到比較嚴重的時候,會容易突然出現恐慌、冷汗直流、甚至是虛脫或昏厥等「大氣欲脫」的狀態。

喔!所以,要給她大力補下去嗎?

只對一半,不要忘記,她的本質是肝氣鬱結!也就是敏感的個性、忘記要先善待自己、不放過自己……。

所以舒肝解鬱,和門診閒聊中帶一些開導性交談(那時的白衣,還沒有這麼忙,現在就……),幾乎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在她體力很差,頭暈到無法下床,或虛脫頻繁發生的時候,我的藥給予大劑量的溫心陽、補心氣、固脫等藥物。

在她狀況還不錯的時候,則會給予舒肝解鬱兼補氣的藥物。

這樣治療下來,她的體力狀況恢復很多,昏厥虛脫也少很多……

身體處在失衡的狀態


說了很多中醫的術語,其實道理很簡單:她身體處在一個失衡的狀態。

不管是一堆艱澀難懂的中醫語言,或是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失調,或是其他的診斷,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同一個人,所指的也是這個人的身體無法好好的調節到最佳的狀態,所以就出現一籮筐的症狀。

這些症狀,會隨著情緒、壓力、個性、休息是否充足、是否過勞爆肝、月經期、氣候變化……等高低起伏。


很多人都會問,這會根治嗎?


我只能說,在你很不舒服,甚至是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時,我可以用中醫的方法,盡力幫你跨過去。

但是,症狀能不能長期維持穩定,決定權並不在我,而是你自己。

要學習多善待自己,把步調放緩,多愛護自己。

體力很差的時候,搞不好你適度的擺爛,在外人看來你還是很盡責。

體力很差的時候,也不要想著鍛煉什麼強大的體能,不要把自己操乾榨乾,適度的休息一下也不錯。

當體力不錯的時候,再把握時機好好的去鍛鍊。

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生活步調偶爾慢慢走,偶爾走快一些,保留實力才能長長久久。

啊!我就是沒辦法這樣,我就是有很多業務要處理,我就是沒辦法早點睡,我就是……

那,我們就會常常見面了,多謝惠顧(大誤)。


延伸閱讀: (第三話) 以為半夜心臟病發作快要死掉的年輕人

有一群人,身體一籮筐的不舒服,他們怎麼了? (第一話) 前言



作者: 白衣隱者




在門診中,有一群人,身體有一籮筐的不舒服,長期在各科別門診打轉。

這群人,可能長期胃痛反覆發作,最後安排胃鏡,發現有輕微的胃炎,或食道逆流。

這群人,可能常常脹氣,有時候便秘,有時候又拉肚子,被診斷為腸躁症。

這群人,可能常常會頭痛、頭脹、頭昏重感,常常合併脖子、肩膀,後背肌肉緊繃,覺得眼睛酸澀緊繃,甚至覺得眼睛「糊糊」的感覺。

這群人,可能長期失眠,白天精神萎靡,提不起勁,但了晚上怎麼睡都不好睡,痛苦萬分。

這群人,可能常常覺的心悸,常常覺得胸口悶住,呼吸不暢的感覺。去看心臟科檢查心臟無大礙,去看胸腔科檢查也無大礙,所以他很健康?

這群人,常常會覺得既怕冷也怕熱。這群人可能覺得頭面部很熱,但吹到風又覺得寒颼颼。

這群人,可能常覺得手腳冰體表怕冷,但又不愛穿很多衣服,反而穿得很清涼。
這群人,還有……。

在某個輾轉難眠的夜裡,這群人中的某幾位,似睡非睡,突然驚醒,覺得心臟很不舒服,喘不過氣,冷汗直流,被送到急診,然後又很正常的走出來。

或者,某個人潮擁擠的白天,心頭突然一陣恐懼、心慌、昏厥,快要虛脫感……

這群人,心臟科、胸腔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腸胃科、骨科復健科……都走了一圈,也排了一些檢查,但好像都沒大礙欸!

最後,這群人,被建議去身心科作進一步評估。

這群人,到底怎麼了?

這系列文章,就讓白衣慢慢帶大家揭開自律神經的面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