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白衣的門診時
「醫生,你確定我的心臟沒問題嗎?」
他用焦慮飛快的語速,帶著稍微顫抖的音調發問。
「你目前的檢查看起來是沒有特別的問題。」(白衣邊看急診紀錄邊說)
「你確定真的沒問題?!」
「呃……,如果還是擔心的話,可以再去心臟科,看有沒有需要排更高階的自費檢查」(醫師真的無法為「當下的正常」來發保證卡!)
「那看中醫有辦法嗎?療程需要多久才會全好?」
「我聽說中醫都很慢。要調理多久?」
他劈裡啪啦又問了無數的問題,好像很期待白衣有什麼神通,可以馬上讓他藥到病除,但又怕遇到神棍受到傷害的樣子。
「用藥過後才能評估你的反應好不好,如果有效的話,吃藥一週後你的不舒服會好一半以上。」
「如果反應不好,我會重新評估再調整用藥。所以療程要多久,要看你後續的身體狀況來決定。」
他馬上接著問...
「中藥是不是會傷肝傷腎?吃久了是不是會不好?我很不喜歡吃藥,如果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停藥了……」
白衣冒汗中,基本上我的診療也還沒結束,藥也還沒開好,就回答了很多還沒發生,或不確定會不會發生的「假設性」的問題。
患者處在這種想要尋求協助又極度害怕變得更糟糕的矛盾的狀態下,其實,他也過的很痛苦。
到底,他怎麼了?
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鑽牛角尖的想法......等,都會影響體質失衡
中醫常會運用「四診」來收集臨床資料,而排在四診之首的「望診」有一項很直觀項目,叫「望神」、「觀神」。
神,簡單來說,指的是這個人的精神、體力、情緒、思維活動、應對、舉手投足等整體的綜合表現。
雖然我跟他初次接觸,簡單交談後,他給我的感覺,他的「神」處在極度失衡的狀態。或許也跟他的生活、性格很有關係。
想要奮鬥而長時間過勞工作,卻無法充分的休息和鍛鍊。
身體操到疲倦了不去休息,喝點咖啡或茶繼續透支。
白天覺得體力越來越差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卻不想早點睡,手機一直滑不停。
容易胃痛胃脹,覺得自己消化不好,卻常三餐不定時,常常饑飽失常。
常會冒出很多不滿意的念頭,希望可以更好,希望變成別人眼中很好很好的模樣。
覺得自己已經病入膏肓,但是檢查卻正常?
希望就診獲得協助,卻又有很多很多的不信任。
希望藥物可以幫助他,卻也幻想藥物會毒害他。
上面這些,都是一種極度矛盾的失衡狀態,在望診中,就有感覺到他的「神」極度混亂。
在把脈過程中,他的手伸出來,也看到手指在微微的顫抖(甲狀腺功能也是正常的)。
雖然在現代醫學各種客觀的指標,他是正常的,但他的身體絕對稱不上正常,而是極度失衡。
以中醫觀點來看,是哪一種失衡呢?
這是一種柴胡體質的極度失衡狀態(哎呀,不小心就把用藥方向說出來了)。
柴胡體質,在極度失衡的時候,只要簡單的閒聊,就大概可以猜得出來,八九不離十。
這類失衡的體質容易緊張、焦慮、常常猜忌、多疑,充滿期待卻又怕受傷害,對自己或他人要求頗高,常常會把自己逼得太緊。
如果虛性的亢奮明顯的時候,在外的表現可能神情急躁,語音急促顫抖,會反覆描述相同的症狀,會重複確認已經問過的事,可能從頭到腳劈裡啪啦講很多不舒服的主觀症狀,且對解說處處質疑。
說話條理還算清晰,而且可能還自己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但卻無法分辨自己和資料上的人有什麼不一樣,越查越焦慮。
這類患者的全身不舒服,在不同科別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可能常常被診斷為胃炎、腸躁症、緊張性頭痛、肌痛肌炎、失眠、焦慮、恐慌、過度換氣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
針對不同器官的診斷,其實都是正確。但是綜合整體判斷,會發現一個人從頭到腳可以生這麼多病?
雖然全身大大小小不同的症狀,有些症狀發作起來可能很恐怖快要往生一樣,衝到醫院後症狀馬上好了一大半。
也可能作做了各種檢查都無大礙,卻還是不舒服,對醫療團隊累積的疑慮和不信任越來越大。
這不是「構造性的異常」,而是「功能性的失調」
就比如這位患者,一直害怕自己是不是心血管狹窄或阻塞,但其實是控制他心臟節律的調節機制,出現功能性的失衡。
測量血氧或肺功能雖正常,他還是覺得胸部悶悶緊緊吸不到氣,這是控制呼吸節律或參與呼吸的肌肉功能性失衡。
明明覺得很餓,卻吃一些就飽了。或明明已經很撐,卻還想一直吃,吃完覺得胃賭住好幾個小時無法消化,這是胃腸的功能性失衡。
當他的體力消耗越大,身體越疲累的時候,這些功能性失調的症狀會更明顯。
當他的體力越差的時候,對外界的刺激則越敏感,功能性失調也越明顯。
當他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稍有情緒刺激,或生活上出現不如意的事,都會加重症狀。
他的身體長期來看符合「虛」的狀態
這種虛,有時候給他「補」,可能會更失調。
因為,藏在背後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步調過急、休息不足,過度勞累,及自身成長背景或個性等所造成的虛。
這種虛,有時候會出現瞬間虛性的亢奮,所以才會有瞬間的過度換氣、瞬間的恐慌感,瞬間的心跳暴衝……。
以為他很虛而過度進補,可能會讓虛性的亢奮更明顯。
以為他很亢奮而過度清熱,可能會讓精神體力更差。
他的症狀,中醫用藥宜寒溫並用
用藥上我很常會寒溫並用,補氣和清熱並用,興奮和抑制並用,來處理這種身體處在矛盾的失衡狀態。
這種過度敏感性的體質,對藥物也極為敏感,稍有劑量拿捏不準,可能就會讓他覺得不舒服。
反過來說,這種敏感性體質,如果藥物拿捏得當,卻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效果。
這位患者,除了第二話提過的疏肝解鬱之外,對夜間突然心臟不舒服的恐慌感,還需要開立「安神定志」的藥物穩定心神。
對瞬間發生的虛性的亢奮,對心臟突然間的暴衝,需要「溫陽強心」結合「重鎮潛陽」。
對體力過度消耗的虛,或瞬間的冷汗虛脫感,我比較習慣用「收澀強壯」的藥物,而非一般大家所認為的補藥。
綜合以上用藥思路,好像很複雜需要開很多藥?
其實不然,藥不多不複雜,卻可以達到「藥專力宏」的效果。
中醫古籍裡面,就有幾個千古名方,可以針對上面的用藥思路做調整。
服藥過後,他的症狀如預期般的好很多,睡眠也比較安穩。
「醫生,我什麼時候才會全好?我要一直吃藥嗎?我是不是可以停藥了......?」
其實,只要你步調放慢一些,只要你休息足夠,每天睡得飽飽,有空去做些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不要太執著……,這些功能性失調的症狀就會好很多。
用藥的目的是在你最艱難的時候,在你最恐慌無助的時後,讓你有一定的體力,維持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當進步很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減藥期」。減藥期可以讓你看到自己對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少,對身體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最後順利停藥。
當然,療效的持久度,是建立在你願意逐漸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上,肯逐漸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的心態轉變上,一點一滴的調整,身體也會逐漸地步入佳境。
所以,什麼時候才會好?什麼時候可以停藥?會不會復發?
這些問題,我也要反問你!
很多人症狀進步後,消失了一段時間。某一天,又開始出現在門診。
我還是那句,我的角色,是在你調節不過來的時候幫助你一把,讓你可以維持日常生活。
你之後要怎樣對待你的身體,就非我所能控制的啦!所以,不要再叫我掛保證啦!
這一籮筐的症狀,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
這眾多功能性失調的背後,是誰在掌管的呢?
是誰沒有好好的做事才出現一籮筐的症狀呢?
後面會慢慢帶出幕後大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