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身體質狀態辯證 (一)



作者:  白衣隱者
 

同一個病毒,為甚麼有這麼多種聲音


新冠肺炎從一開始爆發到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中醫專家學者,探討者這個病毒的屬性,一直至今仍有不同的學者存在分歧。

有學者認為新冠疫情屬「寒濕疫」、有些人則認為屬「濕熱疫、濕溫疫」,也有人覺得屬「燥邪傷肺」……。

也有些人覺得某某邪進入人體後,因為個體體質差異而被「轉化」了,例如「寒濕入里,鬱而化熱」……。

因為有人主張病毒為寒,所以就有醫家堅持以「傷寒論」為理論,需用「經方」來治療。

也有人主張病毒為熱,所以也有醫家堅持以「溫病」為理論,需用「溫病方」來治療。

類似這種情況的分歧,攤開中醫的歷史,其實爭論從來沒有少過。


與其陷入無盡的想像,不如聚焦在病人當下的狀態


依我看來,與其集中在探討病毒屬風、寒、暑、濕、燥、火的哪一種邪,不如好好的來研究分析病毒入侵這個人之後,這個人找你看病的「當下症狀」表現如何,來得實在。

就如我前幾篇文章的論點,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造成下呼吸道的肺炎屬「痰熱互結、痰熱壅肺」,這是病毒在下呼吸道的發病傾向和特性。

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的表現,除了下呼吸道局部症狀(肺炎)之外,還包含很多其他的症狀。

比如說有全身症狀,如發燒、惡寒、頭痛、肢體關節痠痛、胃口不好、腹瀉……等。還有肺炎惡化造成的呼吸衰竭,還有休克、還有多重器官衰竭、還有血栓……。

所以從一開始病毒入侵,到出現症狀,到症狀惡化等這一整個病程發展,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不同的表現。

不同的時間點,病人的表現,可能是寒,也可能是熱。

就比如一開始發生肺炎,但病人體力尚可,還在發燒、惡熱且不怕冷,這時候屬熱的傾向多一些。

但過幾天後疾病惡化,肺炎加重造成一整大片的肺部浸潤、ARDS,或者是休克血壓下降,心輸出量下降四肢灌流不足而四肢冰冷,或者是急性腎臟損傷四肢水腫等,這時候屬寒的傾向則更多。

所以寒寒熱熱,爭來爭去,不如直接把焦點拉回到病人身上,看看當下病人的症狀表現。

既然現代的中醫師把古人一兩千年來的學術發展都學過一遍了,而且還有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何不把全部東西融合在一起,見招拆招呢?


局部狀態 = 痰熱壅肺;全身狀態 = 見招拆招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 處方用藥

又回到上面這個公式,局部狀態屬痰熱,所以控制肺部的惡化的用藥,甚至可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那病人的全身狀態呢?

我的作法是見招拆招!

要出甚麼招,就要視病人當下的狀況而定。這也就是中醫界裡面常在講的「有是證,用是方」。

只要病人有這個證,我就選這個方,何必拘泥於用的是經方還是時方呢?


見招拆招 = 沒有範圍嗎?


如果用這種觀點來看全身狀態來辯證的話,哇!那範圍不就變得很大,變得沒有範圍,全靠臨場隨機應變了嗎?

這話只對一半,的確是靠臨場隨機應變,但還是有範圍。範圍就是,人類的症狀表現,雖然千變萬化,但是不會跳脫該有的框架。

例如,古人的休克、血壓下降(中醫叫做亡陽虛脫),不會到現代人身上之後,就變成別的症狀出來。

古人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到後期,出現心腎陽虛、陽虛水泛(類似造感染症造成的心臟、腎臟功能障礙,出現水腫),到了現代之後,不會原本該水腫的人體,就變成水都自己蒸發掉了。

所以從古至今,人體的症狀歸類,範圍和框架就是這些,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判斷他現在是屬於病程的哪一個階段,而給予對應的治療。


白衣的藥物使用,中心思想的啟蒙醫家之一:祝味菊先生


上面這些不必糾結於疾病屬寒屬熱屬濕屬燥......,而是見招拆招等論點,不只有我這樣認為,應該很多醫師也有這種想法。

因為這樣才最貼近臨床,看到甚麼臨床表現,就用甚麼方法。或者預測已經快出現甚麼臨床表現了,就搶先用甚麼方法。

而啟蒙我有這種想法的,是一位已逝的近代有名的中、西醫學家,祝味菊先生(1884~1951年)。

祝先生融合了中西醫的學術思想,在他的著作「傷寒質難」中,對傷寒六經提出了新的想法。

他把疾病結合人的體質、抗病能力等融入傷寒六經,提出了「傷寒五段」學說。


祝味菊先生學術思想的簡單敘述


「傷寒五段」學說,以下擷取書中內容


疾病之來,引起體工之反應,不出五種階段,於意云何? 
太陽之為病,正氣因受邪激而開始合度之抵抗也; 
陽明之為病,元氣僨張,機能旺盛,而抵抗太過也; 
少陽之為病,抗能時斷時續,邪機屢進屢退,抵抗之力未能長相繼也; 
太陰、少陰之為病,正氣懦怯,全體或區域性之抵抗不足也; 
厥陰之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體工最後之反抗也。 
一切時感,其體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範圍,此吾卅年來獨有之心得也。

溫熱病,仍不脫離「傷寒五段」學說


他對傷寒和溫病之爭,也有不一樣的看法,他直接把溫熱病歸類在他的「傷寒五段」學說中。

溫熱病者,病之偏於熱也,即病者反應之偏於亢盛也,非實有溫熱之邪也。亢盛之反應,即五段中之陽明也。傷寒可包括溫熱,而溫熱僅佔傷寒之一格而已。


對不同屬性的「病邪」的看法


祝先生也不會先入為主,拘泥疾病是屬寒邪還是熱邪……,而是視病人的抗病能力和症狀表現,來判斷該怎麼治療。

寒、熱、溫、涼,乃調整抗能之藥,抗力太過,折之以寒。抗力不足,壯之以溫。抗力旺盛,有偏亢之勢者,和之以涼。抗力衰微,而虛怯過甚者,助之以熱。寒熱溫涼,扶抑正氣之符號也。

他也提出,我們所堅持要劃分病毒屬於寒熱溫涼的哪一種特性,其實一切都是先觀察到症狀,用藥取效後,而反推回去的。

當時之所謂傷寒、所謂溫熱,為一種想像之邪。 邪者,害正之物也。本無而忽有,名曰受邪。 
邪病之用溫藥而癒者,遂名之曰寒邪; 邪病之用涼藥而癒者,遂名曰之溫邪。 
其因發寒解肌而癒者,曰邪在於表也; 其因清瀉攻導而已者,曰邪伏於里也。 
邪機之推測,乃從藥效反溯而得之。

「症狀 - 藥物」「證 - 藥 或 方」



講了這麼多,其實重點就是我的文章中很常提到的,「有是證,用是方」。

一切從「症狀 - 藥物」去著手,一切回歸到「證 - 藥 或 方」。

證,指的是臨床證據,不是自我想像。

證,包含的是某種疾病造成的特定發病傾向,結合個人的體質差異,最後所形成的結果。

證,是治療疾病的最低門檻。

辯證準確,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臨床醫師功力的一大考驗。

講了這麼多文謅謅的內容,我還是不了解 全身體質狀態 + 局部狀態 該怎樣入手欸

那麼敬請期待下一篇,直接用上一篇文章的柴胡陷胸湯來舉例子說明。下一篇之後,應該就直接進入臨床案例了吧,思考中......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