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白衣隱者的模範病友,對抗糖尿病之心得分享。


作者:白衣隱者 & 模範病友





下面附上我的門診患者對抗第2型糖尿病的心得,這位糖友在我的門診確診第2型糖尿病,並且希望透過中藥來治療。

在初期判斷她的體質後給予用藥,並教導簡單的飲食衛教。她本身也很主動積極的在網路上查詢資料,並且確實在生活當中執行。很開心的在治療三個月後抽血數值就進步很多,隨後依症狀調整用藥,目前嘗試逐漸將中藥減量中。

以下是她的心得,括弧部分是我加的文字讓閱讀更流暢: 


糖友好

現在要來分享,如何在半年(把)糖化血色從12.6%降到5.8%、空腹血糖從300mg/dL多,降到現在100mg/dL左右的過程。

當我檢查發現糖尿病時,內心非常焦慮,得知糖尿病的併發症,真的恐慌。醫生看到我這樣,告訴我不要太焦慮,這樣反而不好。於是下定決心,改變飲食,把我最愛的甜食、水果戒掉。要吃任何東西之前,先想是否可以吃?吃多少?不知道的上網找到答案,就這樣三個月,糖化血色素降到6.5mg/dL。

第四個月開始吃水果,找一些熱量、甜度低的水果,在餐與餐之間吃,用餐(服用)大量的蔬菜、(選擇)糙米、雜糧。

還有運動,每天堅持6000步以上的走路,就這樣(糖化血色素)降到現在的5.8%,(中藥)藥量也減了。

總之,要控制糖尿病,除了聽醫師的建言,按時服藥之外,飲食控制、運動也是關鍵,別無他法。

以上與大家分享,願大家平安喜樂。謝謝醫師幫我PO文分享,願我們有更健康的來日。

該糖友本身執行的飲食計畫,或許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可以更好,但上面很多都是顛覆她以往的飲食習慣,她為了自己的健康而做的改變,值得讚賞有些糖友在門診經過提點後,可以自我學習成長,把飲食習慣調整得更健康。

有些糖友經提點後還是有自我學習障礙、或者根本不願意改變飲食習慣,這時候我會建議他們尋求營養師的協助。但是往往營養師也衛教過了,還是無法改變飲食習慣的患者也為數不少,這類族群只能一直把藥量增加,更別說還幻想著某一天糖尿病就自己好起來了。

當然看到這位糖友這麼高的糖化血色素,很多人都會很焦慮。很多人一開始就會詢問“吃中藥降不降得下來?吃藥多久會好?”之類的問題。

即使我已經對糖尿病的中醫治療累積了不少經驗,但是糖尿病治療成效,除了藥物之外,飲食控制和運動也很重要。所以在詢問治療有沒有效果的時候,同時也該問問自己,可以為了健康做些什麼改變。

不管是中醫或西醫,對於這類到底需要治療多久,效果好不好之類的問題,醫師都只會提供以往大多數人的治療經驗作參考,而無法給予百分之百的保證,這才是比較客觀可信的現實狀況。

對於某某人說有什麼秘方,吃多久病就會好那些資訊,如果大家寧可相信,而不願意配合中西醫常規的治療步驟和定期抽血追蹤,那也沒辦法。因為,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打胰島素後,血糖還是降不下來?來聽聽新陳代謝科醫師怎麼說......








白衣隱者臨床上常會遇到已經打胰島素了,但血糖仍控制不佳,所以前來中醫門診尋求協助的病人,他們都有著不同的原因,比較常聽到的歸納如下:

  1. 因害怕胰島素越用越重,所以自己減量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隱:減量是哪招?不遵從醫囑,導致血糖降不下來,胰島素才會越加越重!)
  2. 因為怕胰島素加量,血糖會降得太低,因此自己把胰島素減量。(隱:這個是另一種依從性欠佳的典範,下面會提到。)
  3. 胰島素遵從醫囑使用後,仍控制不佳,前來中西醫合併治療。
  4. 因害怕而不想接受胰島素治療。(隱:不知道在怕甚麼?不了解而懼怕導致病情延誤,更加得不償失。)
  5. 根本就排斥西醫治療。(隱:……)

病人會說出千百種原因,既然患者前來求助,我仍會用中醫的專業儘量幫忙。

依照隱的治療經驗,第4、5種情況,是最困難的。因為已經建議使用胰島素了,代表他對口服藥物治療反應很差了,如果完全不用西藥單純只用中藥治療,我覺得治療挑戰頗大!


打胰島素後,血糖還降不下來,常見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可以來聽聽專業的新陳代謝科醫師有甚麼見解。


長、短效胰島素,用法大不相同


根據蔡明劼醫師所述,一般會把胰島素分為長效跟短效兩種。比較普遍的用法是一天一針長效,主要是讓空腹血糖以及整天的血糖基準線下降,達到降低糖化血色素的效果,一天一針也是病人比較能接受的形式。

短效胰島素則會在餐前施打,來降低飯後的血糖值,避免飯後血糖飆升。

隱註: 
空腹血糖:空腹8~10小時所測量的血糖值
飯後血糖:飯後2小時所測量的血糖值
糖化血色素:可反映身體近2~3個月血糖值的基準線。


若飲食不好好控制,飯後血糖過高,還是會把血糖基準線拉高


蔡明劼醫師表示,長效胰島素對飯後血糖的控制幾乎無效,所以如果病人的飲食完全不控制,則飯後的高血糖仍然會把血糖基準線拉高,造成糖化血色素控制不佳。(隱:所以才有病人跑來中醫門診說打胰島素都沒效,事實可能不是打胰島素沒效,而是自己愛亂吃造成的)
 

有些病人不想挨太多針,對施打胰島素依從性差,也是血糖降不下來的原因


蔡明劼醫師表示,在打長效胰島素的狀況下,如果飯後血糖偏高,但是空腹血糖已經很標準了,這時候長效胰島素也無法加量。想控制得更好的話,就必須加上短效胰島素,在餐前立即施打,來控制飯後血糖。

不過,這樣一天就要多打好幾針(吃幾餐就打幾針),有些病人接受度會下降。
 

口服藥效果比不上胰島素,不想打針又不控制飲食,血糖要降下來當然有困難


臨床上也有很多病人是口服降血糖藥合併胰島素使用,不過口服藥的效果仍比不上注射的胰島素。

如果對每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島素依從性不高,又不好好的控制飲食,不管是口服藥併用長效型胰島素、或餐前短效胰島素併用長期效型胰島素,血糖控制不佳的問題一樣都會遇到。


無法好好自我檢測血糖,也是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


葉美成醫師指出,通常醫師開立胰島素,都會衛教病人在家檢測血糖,再依照檢測的血糖值調整胰島素劑量。

隱表示,這個步驟可讓血糖控制得更精準,也可以預防注射太多胰島素導致低血糖的發生。但更常見的是,病人沒有忌口吃了很多地雷食物,也沒有即時的檢測血糖,所以不知道血糖已經很高了,當然也沒有依當下的血糖值增加胰島素的劑量,所以才拉高了血糖的基準線。


當個模範糖友,其實沒有控制不好的血糖


葉美成醫師更指出,沒有控制不好的血糖!併用胰島素仍控制不佳的患者,通常都是飲食無法配合,或是打針吃藥的依從性差。


病人自己當醫生,也是血糖降不下來的原因


有些自我意識很強的病人,深怕中西藥或胰島素用久了會傷身、會洗腎,因此自己擅自調降藥物用量。其實這都是一場誤會,糖尿病經飲食或藥物控制得當,才會延緩併發症的出現,對腎臟達到最大的保護效果。

當然,每一種藥物都有其適應症和副作用,模範病人應該做的,除了飲食、運動和生活調整之外,還要把用藥後身體的不適告訴醫師,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讓醫師隨著病況變化調整用藥,醫病雙方一起合作,才是對身體最大的保護。


所以,若糖友現在深受血糖居高不下所苦,除了可以諮詢中西藥合併治療之外,更應該要思考一下是否有做好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調整、是否有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並且規律回診和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計畫。如果以上幾點都做好,其實很難會遇到控制不好的血糖。


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
葉美成醫師的筆記
白衣隱者的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 」系列文(六):使用胰島素後,血糖仍控制不理想,併用中藥或許會有驚喜!

 
作者:白衣隱者




這位病人,因第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醫師建議胰島素治療。但使用胰島素後,在家中測量血糖都不太理想,所以來我的中醫門診尋求協助。

在維持原有的胰島素基礎上,再併用中藥治療了幾週後,血糖逐漸下降。最後也花了7~8個月,中西醫一起努力下,才把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及格),算是比較頑強的案例。還好有應用到中醫藥的知識,沒有讓病人失望(流汗中)。

一般來說,胰島素的效果都很顯著,但門診還是有些病人會說使用後效果欠佳,到底是為甚麼呢?請點我看看有那些常見的原因。.


醫療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健康,並沒有中西醫之別


不管中藥西藥,對我來說都只是治療的工具之一,最後的目的都是要讓患者獲得妥善的照顧,並且延緩後面眾多併發症出現。

我不認同那些經中藥治療後血糖不降反升,應該要轉診的個案,卻被某些中醫師洗腦成:
「你脈象有比較進步啦!你的XX感覺有比較進步啦!所以繼續吃中藥就好,不要去吃西藥!」
這種行為對我來說,很不可取,而且耽誤病情,實在讓人不敢苟同!

在我的門診,沒有甚麼中西醫之別,只要我覺得對患者有利的治療,在我的專業內會盡量處理,超出我的專業範圍,會提供轉診建議,重點是患者最後要確實獲得進步,否則一切都是空話。




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中醫有哪麼神 之 醫師啊!你幫我把一下吧!


作者:白衣隱者


把脈有哪麼神奇嗎


我雖然是中醫,但當大家都對中醫的印象停留在把脈很神奇,把脈可以無所不知的時候,我反而不認同中醫被神格化(或妖魔鬼怪化),我更重視四診合參:望聞問切。

很多來就診的病人,問他要看什麼問題的時候,患者立馬就伸手過來要讓醫師先「把一把」做個健康檢查。

從醫師的嘴巴聽到「你很虛哦」,「你的肝不好」,「你的腎不好」,「你火氣大」,「你濕氣重」……,就那麼剛好某個點說中患者所想的,他才會很滿意很認同覺得很被了解,大讚這位醫師超級高明。


這種空空洞洞的把脈「診斷」,我覺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如果把脈真的可以無所不知,醫院的檢驗檢查室都可以關門大吉了!

要知道有沒有膽結石要去照腹部超音波,有沒有肝炎要去抽血驗肝指數,有沒有敗腎要去驗腎功能......,而不是靠中醫的三個手指。


你是來看病,不是來算命


也常常會遇到,患者坐下來甚麼都不說,就伸手過來想測試醫師的功力,這種我稱之為「算命行為」,會直接回絕。因為來看診,必須依照我的診斷流程,而不是依照算命師捏指一算的流程。

我在醫院,遇到病人甚麼都不說的情況,大概就只有躺在病房意識不清,或者因病無法表達無法說話的人。

相信大家還沒病得這麼嚴重,所以我建議肢體健全的人,可以先把手縮回去,清楚表達想要看甚麼問題後,待我要收集脈診資料時,再把手手交出來就好,我肯定會幫你把得不要不要的。


把脈,只是中醫「切診」中的一部分


如果把中醫的切診,完全等同於把脈,那就真的是太狹隘了!

切診除了把脈之外,還包括身體各個部位的碰觸檢查,其實類似西醫的叩診和觸診。因此我很喜歡在看診時候摸摸皮膚,碰碰手腳,壓壓肚子,在我覺得重要的部位按按壓壓敲敲打打打。這些全都歸在中醫的切診,都可以得到很多的訊息,讓我瞬間掌握病情。


電視連續劇裡面把脈很神,但同學啊,你不是活在連續劇裡面啊!


甚麼都不說醫師就真的甚麼都要用自我幻想的,如果這樣開藥也敢吃下肚我也很佩服,但這並不是優質的就診型態。中醫四診有望、聞、問、切,西醫有視、聽、扣、觸,和很多現代的診察工具可以使用。

真的不要再迷信電視連續劇裡面,甚麼都沒有,就只能靠三根手指把脈的診療模式,現代人可以選擇現代的方法,中西醫結合,互補不足。


中醫診察有「望聞問切」,切診只是四診之一


中醫看診,望聞問切一樣都不能少,透過收集四診的資料,作出謹慎的鑒別後,才會得到中醫的「診斷」,最後再擬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在我的觀念裡面,如果都不用講話,只靠三根手指摸摸脈就擬定處方的醫師,一定是高手中的高手,神醫中的神醫,百年難得一見的中醫奇才(或鬼才)。

但,既然百年難得一見,你覺得有那麼幸運剛好就被你遇到嗎?


四診合參,才是你值得信賴的中醫


因為我不是百年難得一見的中醫奇才,也不是神醫中的神醫,我只是個普通人!所以看診的時候,就只能,感官全開:
望病人的神態舉止,色澤明暗……。
聞病人的語音徐急,聲音強弱……。
問病人的生活起居,常態症狀,急性變化……。
切病人的全身重點部位,辨別潤澤粗糙,柔軟堅硬,冷熱溫涼……。
再配合現在的檢驗檢查,應用全部方法加在一起,希望可以得出一個最具信服力的診斷。


只靠把脈,有時候很難看見事情的全貌


曾有一個複雜的慢性病病人,有很多問題,常常都要跑醫院。他的脈象沉細,四肢冰冷,找很多中醫看了很久很久,都說他身體很虛,中藥也吃了很久很久,不舒服的症狀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改變。

依照脈診,脈象沉細,代表機能不足,屬虛、屬寒。

但,除了脈象沉細之外,我還觀察到他形體壯碩,即使天氣很冷,穿著也很輕便,並且語音洪亮有力。問診得知,極度怕熱多汗,按壓肌肉堅實,腹部緊繃……。

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個身體機能過亢的火熱之證,絕對不是單靠把脈就判定是體質虛寒。

雖四肢冰冷,但服用一週的清熱藥後,回診回饋說,從來不知道中藥只吃一個禮拜,就有這麼大的效果......。

所以,不管是神醫還是人醫,重點還是病人吃了藥之後,症狀要大幅改善,這樣才有意義。否則只會讓大家覺得 「哇,中醫把脈好神奇啊!不過嘛,中藥比較慢啦就是要耐心的慢~~慢~~調~~理~~」。


不要過度神話脈診


最後我想說的是,把脈並不神奇,把脈也不是絕對,中醫也沒有這麼神。身為中醫,更應該客觀的掌握各種看得到摸得到聽得到問得到的資訊,一步一腳印的追尋實實在在的醫理,而不是虛無飄渺的自我想像。

實實在在的把上面這些做好,然後希望可以追求病人心中所期待神一般的療效,這才是我當中醫所追求的。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白衣隱者亂入減重社團事件 學妹版」原來用對方法,瘦女也可以瘦得更苗條緊實


作者: 白衣隱者 的 學妹




之前,曾分享了白衣隱者亂入減重社團,臥底默默學習,不小心把肥肚肚變小之後。這次是我學妹的視角,來跟大家分享,瘦女為甚麼也要學習正確的飲食觀念。

以下內容為學妹真跡,學長幫忙亂入標題。


被學長碎碎念強迫減肥油的學妹


來分享一下我與學長的增肌減脂過程~~~(我是非自願參加的!!!)

還記得三個月前,學長參加了 蔡明劼醫師 的減重班!!!我心裡疑問,你又不胖,幹嘛去參加減重班!!!我還覺得是佔別人的報名人數,哈哈!

學長給我的答案是:想知道減重的人怎麼吃? 怎麼更健康(養生觀念OOXX.....)

一開始學長自己報名課程
一邊聽網路課程 
一邊偷偷告知我正確的飲食觀念(每天洗惱人得那種~~~XD)


無甜不歡,天天吃加工食品,少吃就對了!


認識我的人一定知道我很愛吃甜食,蛋糕、麵包、糖果、飲料諸如此類的甜食我都愛(人間美味~)

我本身就不胖, BMI也算正常,體態還可以(自己說@@),但肚子跟大腿的肥油卻很多(小害羞)(學長按:還有屁屁的肥油)。

大家可能都覺得我不胖,絕對沒有超過50kg,但我其實是名副其實的泡芙人啊~~~(學長按:甚麼是泡芙人,趕快追蹤蔡醫師)

還沒飲食控制之前體重大約50~52kg之間,很多人不相信 但我就是真的超過50公斤啊~~~(可能是重內臟吧 ????),之前偶爾會運動,但體重也差不多是50kg上下。


自從三個月前開始改變飲食習慣,驚人發現


一開始得我每天都要喝一杯奶茶(我的最愛QQ),每天都會吃甜食、外食(租屋處沒廚房)。自從學長開始上課後每天洗腦著我:

戒糖!戒糖!戒糖!戒糖!戒糖!戒糖!(快被煩死得那種煩)


果不其然,就戒掉含糖飲料(超級霹靂無敵討厭別人碎念,所以戒了!!)

此生沒想過的事竟然做到了(傻眼自己 哈哈),沒有比我想像中的難呢!(可能是被煩怕了 哈哈)
戒含糖飲料是第一步。

接著是養成備餐的習慣,因為外食地雷多多~~~~~~





還記得那一個月是大夜班,下班後當然就是吃早午餐囉!!依學長給我灌輸的飲食觀念,發現早餐店有太多太多的地雷食物了~~~~(其實幾乎每樣都是 哈哈)

後來開始嘗試自己動手做早餐(以原型食物居多),連晚餐也開始自己備餐帶去上班吃(其實某一種原因是上班的餐本已經訂膩了QQ)

人家說一個習慣養成需要21天,21天期滿,也適應現在的飲食習慣,就也繼續keep下去囉~~~~(學長按:人家蔡醫師有說過,初期不管用甚麼方法減重都很有效,重點是要持之以恆。持之以恆啊學妹你有聽到嗎??)


紀錄體重,計算熱量,吃什麼都要精打細算,老蔡名言:減肥要有減肥的樣子!


每天開始跟著學長記錄體重,每天開始記錄每餐的飲食熱量(超麻煩, 學長按:後來太麻煩了就自動忽略掉哈哈),運動有空時偶爾去而已

(學長按:還是意思意思放一張去運動的照片)。




慢慢發現體重慢慢降到50公斤內了,三個月後我看了體重Excel檔發現體重最低只有45.8kg,重點是我每天都有吃飽!!!!!!!


健康飲食,副作用就是肚子大腿肥油消風


體重減輕對我來說是還好,但肚子與大腿的肥油真的減少很多(我其實有驚訝到!!!!!)(學長按:還有屁屁的肥油也消啦)

原來減肥有句話這樣說「七分靠飲食,三分靠運動」這句話是真的!!!! 

即便我現在有點小放任自己,偶爾可以吃蛋糕、餅乾,我還是會每天備餐、不喝含糖飲料
但體重持續維持住47~48kg左右。


對於我來說減肥除了體態變的更勻稱、也讓我變得更健康


從一開始的外食習慣,甚至有可能一天都沒吃蔬果,到現在均衡攝取飲食6大類食物。每天都會吃蔬果的我,真的要好好謝謝學長當初苦毒我才能有現在的我,哈哈哈哈哈! (學長按:學長忍辱負重)

純粹是心得分享啦~~~~健康快樂最重要,我跟學長說吃一點蛋糕、甜點我才會快樂的,幸好沒再碎念了。


蔡明劼醫師是誰?


蔡醫師是一位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除了經營著線上減重班,也教導大家正確飲食觀念、健康瘦身。他的團隊除了他,還有營養師、健身教練、心理師(身心靈都兼顧)~~

教學團隊(學長按:業配時間不可少)

營養學  葉若懿營養師

我是完全沒參加減重班,只有上網看看蔡醫師的網誌、經驗分享等等。在我的印象中,醫院裡的醫生好像大多身材都肥胖(一方面是值班、壓力、作息不正常導致,真得很偉大!!)

但我發現蔡醫師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爸,卻有著令人著迷的六塊肌(抱歉,學長@@)(學長按: 有嗎? 哪裡有照片??  老蔡留:這裡)

我真的超級好奇的!才發現蔡醫師說:「減肥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因為有了這個生活態度,讓他健康吃、正確吃,才能有這麼好的體態!其實就算沒有參加蔡醫師的減重班,光是看他的網誌,也可以吸取許多飲食觀念呢!

總歸一句,是一個很棒得經驗~~~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系列文(五):長期服用西藥,併用中藥後血糖更穩定。


作者:白衣隱者




上圖是患糖尿病多年,長期使用西藥控制血糖的病人。可以發現在合併中醫治療前的20個月,糖化血色素都無法控制到7%以下,當第21個月開始配合中藥使用後,糖化血色素逐漸下降,呈現更穩定的趨勢(一般建議第2型糖尿病病人,糖化血色素要控制在7%以下)。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系列文(四)中,是一位新確診就馬上接受中西藥併用的案例,可以發現糖化血色素在三個月後就快速下降。本例則是糖尿病多年,西藥控制尚未理想,配合中藥使用後,糖化血色素也穩定下來的案例。


很多人都說中藥西藥不能合併使用,這是真的嗎?


這個要看狀況,某些特定情況下,中西藥合併使用要很謹慎。

但,以第2型糖尿病經西藥治療後,血糖仍控制不理想的狀況,臨床上很多案例都觀察到併用中藥後,血糖會更理想。


新確診或經西醫治療後仍未穩定的患者,都可配合中醫治療

我認為,不管是新確診的糖尿病患者,或經常規治療許久仍未穩定的患者,都可以考慮合併中醫治療。





中醫衛教園地 成立初衷


作者: 白衣隱者


中醫是一門很特別的學問,特別之處在於中醫很大眾化,但卻也很專業化。這兩個極端的組合,造成很多民眾對中醫存有迷思,甚至是神化或妖魔化

某某人介紹某秘方,治療某病很有效......。
某某人跟我說我很寒,叫我要怎樣怎樣......。
某某人說我很虛,叫我要進補......。
某某某叫我要燉XX湯來吃,阿吃了都沒效,中醫沒用啦

上面這些都是我在診間的日常。


中醫 ≠ 養生,中藥 ≠ 食物


大眾版的中醫,覺得中醫文化流傳許久,藥食同源的習慣也流傳千年,很多中藥就是食物,隨手可得。很多中醫的理論也覺得淺顯易懂,看了幾本書就變成中醫XX專家。即使沒治好過幾個人,都覺得中醫可以通治百病,無所不能,實在可笑至極。


藥物就是藥物,有必要、有適應症才能使用


專業版的中醫,覺得藥物就是藥物,只要是藥物,就必須要有適應症。專業版的中醫認為,有必要才要服藥,就像正常人不會沒事隨便拿止痛藥、類固醇、抗生素......來進補養生那樣。


學習傳統精華,也必須融合現代醫學觀點


專業版的中醫,除了學習中醫傳統的精華,也必須學習現代醫學的知識,了解兩套醫學系統的長處和短處。專業版的中醫不會覺得看了幾本古書,就覺得練成神功,天下無敵現在不是在武俠小說裏面,醒醒


中醫 ≠ 秘方,杜絕道聽塗說 


專業版的中醫也覺得,面對疾病,面對生病的人,都要抱著謹慎、嚴肅的心態,反覆推敲發病的原因,反覆思索,最後得出結論,才能處方用藥。

專業版的中醫絕對不會在路邊遇到閒聊幾句,或者一通電話,病人都沒看到,就可以掏出一個不知道哪裡來的秘方」或專業建議,給你強身健體。這些對專業版的中醫來說,都是匪夷所思,並且對病人完全不負責任的行為


成立中醫衛教園地,讓大家對中醫有不一樣的認識


臨床多年,實在遇到太多太多人對中醫有誤解,所以就有了這個篇章,這裡會分享一些我對中醫的想法和心得,希望讓中醫藥回歸專業的路上出一份力。

我的行醫之路,還在持續學習持續進步中,雖然我稱不上甚麼中醫學專家,也不想讓自己變成甚麼專家。只要踏踏實實的把坐在面前的患者好好處理,讓我體驗到自己對疾病的渺小和挫折,使我更進步。或者讓更多的患者體驗到甚麼才是中醫實實在在的療效,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中醫衛教園地



[白衣隱者亂入減重社團事件] 原來用對方法,瘦子也可以瘦得更好看!


作者:白衣隱者




這篇沒有艱澀難懂的中醫、醫學術語,就輕鬆寫輕鬆看吧!

回憶過往(沉思中),也沒有很久啦!好像就好幾個月前吧~~~~

因為臉書有好友分享文章,不小心看到了 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 的粉專,發現蔡醫師是一位專業的新陳代謝科醫師,在網路上有分享很多關於瘦身、運動、飲食、疾病等文章。於是慢慢有了後面瘦子混入減重社團事件……。


肥胖是很多文明病的成因之一,減重也是治療的一環


雖然我目前執業中醫,但剛好跟蔡醫師的專業有重疊,臨床上也常常會遇到很多三高、肥胖的族群,真心覺得他們的病況如果可以適量控制飲食、減重,應該會更好。

因門診時間有限,以往雖常常把:你要減重啊!要少吃多動啊!要飲食控制啊......掛在嘴邊「衛教」患者,但其實這些說了大概也只是跟患者喊喊口號而已,因為這裡面太多專業的內容,要把口號轉換成簡單可行的「執行步驟」,是我在門診所欠缺的。如果肥胖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無法瘦下來,必定會變成治療上的阻礙。


不要追求速效,能長期持續的健康飲食生活型態,才能走得更遠


我在中醫臨床生涯中,最常被問到的三大問題之一:

病:“醫師啊!你有在看減重嗎?”
隱:“拍謝,我沒有!”

我不看減重,不開減重的中藥,不埋線,不賣減重產品,這些我都沒有在做。

因為曾看過太多嘗試不同中西藥品、XX食品、極度節食等方法減重的人,最後把身體搞出很多問題前來就診。

並且,重點來了,只要一停用上述方法後,很多人都會快速復胖!所以追求速效的方法,並不是長遠可執行的。

會快速復胖,一定有甚麼重要的問題在裡面還沒有解決(欲知詳情,請追蹤蔡醫師)。


離題了,回到我怎樣混入社團吧!


自從我有記憶以來,一直都是一個瘦子,好像怎樣吃都胖不起來,恨不得可以多長一些肉出來(希望不要被同學圍毆,抱頭)。

但是這幾年臨床忙碌,加上運動減少,年紀越來越大......(有很多很多藉口),不小心發現瘦小的小肚,竟然慢慢有一層油形成了,大驚!

驚嚇之餘,剛好追蹤到蔡醫師,也那麼剛好蔡醫師有開一團六月份的線上減重班。一開始的想法是來學習一下要怎樣把減重「口號」轉換成「執行步驟」,讓臨床衛教患者可以更確實。

原以為只是一堂教導怎樣健康飲食的課,沒想到加入後,發現裡面竟然都是渴望瘦下來的族群,實在讓我心驚驚不敢大聲張揚自己想要吃胖一點。


一群人一起學習怎樣吃吃喝喝,大家都很積極互相鼓勵,執行力大增


既然加入了,好吧!那就跟著大夥兒一起學習怎樣吃吃喝喝好了,總是要自己試過吃得健康,才能宣導讓別人也吃得健康吧(很不喜歡只喊喊口號)。

在上課期間,快速的複習和學習了很多減重觀念、計算熱量、健康飲食、地雷食物、肌力訓練、心理輔導......等,還多追蹤了幾位對減重有著相同理念的老師,這些老師的專業遍佈醫學、營養學、心理學和運動等領域,算是很扎實的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可以點超連結唷)

營養學  葉若懿營養師
心理學  蘇琮祺諮商心理師


減重的動機不強烈,竟然也瘦下來了!


我算社團裡面很懶的學員了,因為一開始對減重沒有強烈的動機,所以老師教導的,大概就執行半套而已吧!

但是兩三個星期後,我發現我的體重慢慢減少了(噢!我珍貴的重量!T_T)。並且油油的小肚肚,竟然就慢慢消風了,終於回復到不用用力縮小腹走路的程度了哈哈。所以健康的飲食,和避免地雷食物,對減重多重要啊!


短暫嘗到快樂的滋味還不夠,培養健康的習慣才是長久的


因為體重下降,快樂之餘管不住嘴巴,後面幾週鬆懈下來,開始愛亂吃,突然發現小肚肥肉又逐漸成形。終於體會到原來正確的飲食,才是減重的最大關鍵:吃對了,你就瘦了!

這段時間還學習常常自己備餐(其實是有人幫我備餐,感動落淚T.T)。(延伸閱讀:亂入減重社團 學妹版。原來用對方法,瘦女也可以瘦得更苗條緊實

吃習慣了自備餐,再去吃外食,反而覺得好油膩好鹹好甜好滋膩,不想吃外食了(不過零食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啊)。

堅持久了,慢慢養成習慣,讓正確的飲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復胖都困難吧我想!所以我會持續把課程學習到的知識,用無比輕鬆愉快的心情 ,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以前可能天天吃地雷食物,現在一週有個3~5天健康吃,一定比以前好吧!


課程結業驗收


課程結束後體重降了約4kg(么休,要想辦法健康的吃回來),體脂肪也下降是我最高興的。


BMI正常,但是小腹脂肪偏多的人,也可以告別肥肚肚


原本BMI就正常的我,減下來的重量當然比不上需要減重的族群。但是學習了怎樣更精準的把脂肪減掉後,瘦子也可以享有更健康的身型。

如果再配合一些課程教導的肌力訓練,長期堅持下去,他日必定練成夢寐以求的肌肉男身形(自我幻想中)。不知道蔡醫師甚麼時候會開增大肌肌的課程呢?


不小心亂入減重班,也算是有了意外收穫


上完課後,發現減重其實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學習到一種正確無害的方法,可以不用餓肚子,不用吞藥丸、不用挨針......,外加吃得很健康很飽足,然後不知不覺就瘦下來了。


心得:我會推薦有減重需求的患者,追蹤蔡醫師


上完課後,要把口號換成執行步驟教導患者怎樣瘦下來,在有限的門診時間裡好像還是很困難(畢竟我沒有開減重門診),叫他們追蹤蔡醫師的粉專比較簡單。

都已經指點迷津了,趕快花時間去了解正確的知識吧!不要只把變瘦的責任交給減肥藥、XX食品、XX營養品、XX針XX線......。培養長期的執行方式融入生活,融入生命中,才是最重要的。


 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系列文(四):第2型糖尿病中西藥併用案例,療效加倍!


作者:白衣隱者




<診間小劇場>


病:我這半年來常失眠,而且晚上會起床尿尿很多次,看了好幾次醫生都一樣。

隱:喔,有可能攝護腺的問題喔!小便會覺得不順暢嗎...(問了很多攝護腺的問題)

病:都不會耶,小便還蠻多的......(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隱:白天會很多尿嗎?

病:不會,我白天上班流很多汗,所以很口渴喝很多水,但是沒什麼尿。

(思考中)

隱:我幫你驗一下血糖。 

(護理師刺一下手指,病人 >_<)

護:500多!! (正常情況下飯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40mg/dL)

(隱眉心一皺,哀,又抓到一個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病人了)



本例初診患者,一開始因為失眠、夜尿求診,且曾看過醫師後仍無法緩解。問答中發現症狀不單純,後來發現是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初診抽血後糖化血色素高達15.4%!。

患者得知後相當震驚,還好對中醫藥的信任,在給予飲食衛教指導,和配合服用中藥一周後,失眠和夜尿的情況大為進步,飯後血糖也從一開始的500mg/dL多降到200~300mg/dL。


中西藥併用,需更密切關注血糖變化


隨後患者很積極再去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的協助,西醫師看到一開始的抽血數值很不理想,馬上開立較強的降血糖藥物。

有些較敏感的患者,在中西藥併服下,更需費心的教導低血糖症狀和緊急處理方法,並且要隨時回門診調整藥物。

果不其然,在治療期間,病人發生輕微低血糖現象,此時中西藥馬上減量,並持續治療。三個月後複查糖化血色素降到7.3,患者眉開眼笑......


中西藥併用,效果加倍


隨後患者仍中西藥搭配治療,並且血糖越來越穩定,藥量越減越輕,只要維持很低劑量的中藥和西藥,就可發揮更大的效果,事半功倍。

半年後糖化血色素已控制在7以下,持續治療至今,血糖仍維持穩定。


不要以為把脈可以知道一切,詳細的病史詢問更重要


對於初診患者,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會花時間完整的收集四診資料,因此會多問很多平常的身體狀況來判斷體質。這是很重要的診斷步驟,因為判斷基礎體質,會影響後續的用藥選擇。如果第一步判斷錯誤,後續用藥也會誤判。這就是中醫界整體療效有待加強的部分,因為中醫很重醫師個人的辯證經驗。

門診也曾遇到很多病人對這些詢問愛理不理,總覺得:
“啊!你中醫不是把脈就知道了嗎?問這麼多到底是會不會啊!”
“醫生啊!我只要看某某問題就好了,你問的其他毛病不用幫我處理。”

其實,上面這種想法,都對醫師掌握病情沒幫助。


西醫擅長辨別微觀,中醫擅長辨別整體。各自理論雖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要促進健康,其實中西醫可以互補


這個病人,初診根據我的判斷,整體體質屬熱。如果沒有輔助西醫微觀的知識綜合考量,就不會知道胰臟分泌胰島素、身體利用血糖的機轉,不懂得測量血糖,更不會診斷出糖尿病。

如果單純只給予常規的中藥,或許口渴、多尿和失眠的症狀會進步,但是血糖絕對不會大幅下降,更別提要把糖尿病控制到及格。血糖長期居高不下,不要說用中藥把體質好好調理,最後只會越調越多併發症。

因此臨床上,我不會對中西醫有任何門戶之見,只要是對病人好的,就是好療法,何必在乎呢?


FB : 白衣隱者 Dr.陳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白衣隱者是何許人也?


白衣隱者,低調不華的風格


白衣隱者,是一位來台灣修讀大學,不小心就留下來打拼的馬來西亞人,說話時有著獨特的口音。雖然臨床經驗已超過10年,不過戴上口罩還是常常被誤認為剛畢業經驗普普,看來是長得太幼稚了哈哈

步入診間,映入眼簾的,是一位打著領帶、西裝筆挺,看起來很專業權威的醫師......。

以上這種情景,很抱歉,不會出現在我的身上,因為個人極其低調。我喜歡穿著簡單、整潔、舒適,不要讓自己太拘束,外加一定要帶著一顆清醒敏銳的腦袋上班,這比一切外在都來得更重要!


追求療效至上,其他外在的襯托皆可棄之不用


這些年來,低調的風格從來沒變過。因為,我是一位連安慰劑效應都不想爭取的醫師。所以,不用讓自己看起來很光鮮亮麗,反而致力於怎樣讓腦袋更飽滿更充實,直接來挑戰真正的療效!

有時後覺得醫師不怎麼樣,到底行不行啊治療後卻對身體的變化大吃一驚,這種反差的震撼也是一種效果。


我可以允許自己沒沒無聞,但絕不允許自己對疾病毫無作為


當年的我,初出茅廬,有中西醫雙證照,看起來好像意氣風發,但面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罹病時,卻曾極度無力感。我討厭毫無作為的感覺,我要前進!

想通了自己的方向後,那些名聲地位、光鮮的外表、專業的穿著,好像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治病是用我腦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而不是用三寸不爛之舌,或其他外在的東西。這是我對病人最重要的承諾,也是我前進的動力。


中醫的價值,來自於實實在在的療效


上面這句話,是我窮盡一生之力,也必須守護的價值。

中醫,最常被質疑古老、沒有實證,覺得身體會變好都是安慰劑效應。曾經在西醫界奮鬥的我,也有過這種想法。但,一門學科,歷經數千年而不倒,並且在現代醫學蓬勃的發展下,仍佔有一席之地。中醫的內涵,絕不只有安慰劑效應這麼簡單,我要追尋真正的療效!


摒除某些老舊不宜的理論,擷取中醫最純粹的精華,並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不拘泥中西之別


中醫學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不可否認的,該朝代的中醫學術成就,就是當代最先進的傳統醫學理論。但,對我而言,中醫最有價值的內涵,是建立在對人類健康確實有效的基礎上,所以,某些老舊不宜的理論,該放手的還是要放手。

近代微觀醫學的盛行,要如何保有中醫最真實的療效,並擷取西醫學之長,中西醫互相截長補短,把療效至上發揮到最大,才是對病人最好的選擇。


勇於用現代醫學的檢驗方法,來驗證中醫的療效 


除了口頭上回饋有沒有效,我也會用西醫的檢驗檢查,來印證中醫的療效(點我點我),讓大家知道:中醫,不只有調調體質、養生保健而已!

如果做不到,代表付出不夠,那就繼續隱身,用力前進吧!


利用中醫藥專業,來輔助治療台灣的十大死因,發展中醫「專病」特色調治


自我要求除了治療簡單的症狀之外,也必須利用中醫藥專業來輔助治療台灣的十大死因。因此,常研習一些慢性病的治法,致力發展中醫「專病」特色調治如糖尿病、腦中風、癌症輔助治療、心臟病、腎臟病等。


「治病」、「治人」、「治心」


除了「治病」,更要懂得「治人」、「治心」,除了要剷除疾病,更重要的是「生病的人」和「病人的心」。要達到上面的的要求,或許並不容易,但是我會盡力而為,也感謝過去伴我一起學習成長的師長和病人,謝謝您們!


獨處、沉靜;「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很低調,所以凡舉一些演講、衛教、交際應酬和曝光的機會,能免即免。人的時間有限,剔除很多外在的事物後,才有更多的時間留給重要的人,做重要的事,好好體驗生活,好好的享受寧靜。並且,好好的鑽研醫學。


講了這麼多,如果還想知道白衣隱者是何許人,請往下看。





陳建雄  中、西醫師  


現任  

沙鹿光田醫院   中醫部主治醫師

學經歷

童綜合醫院   中醫科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  北港附設醫院  中醫部總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  中西醫雙主修  醫學士
中華民國       中西醫師證書
NGH催眠治療師證書

專長

中醫「專病」特色調治:腦血管疾病、脊髓損傷、糖尿病、心臟病、癌症調養、慢性腎炎、過敏體質、自律神經失調、長新冠症候群、顏面神經麻痺等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你以為中醫進補是這樣,其實我的進補是那樣!


作者:白衣隱者


現代社會越來越富裕,普遍上古代那種營養狀況不良、體質虛弱的人,以現代「正常人」來說應該不多。但是說到進補,大家都有一種迷思,覺得藥開得越補越「有力」,好像不補一下身體會變得有多虛弱那樣。 

雖然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虛,賣你補品的人也說你超虛,甚至有些人考試壓力大就要補腦,胃脹吃不下就要補脾,腰酸背痛就要補腎,精神不好就要補氣,性功能不好更要補到流鼻血呀!


其實,進補有這麼必要嗎?


大家可以想想,營養過剩、長的牛高馬大、小腹微凸、大腹鼓鼓的現代人,真的有那麼需要補嗎?

其實在門診中,我開的補藥沒有想像中的多。真的很虛很虛的「病人」,我也只有補得「剛剛好」而已,補得便宜又有效!

曾收治了一位快90歲的阿嬤,來就診時腦出血已經兩個月,仍然極度嗜睡、倦怠、語音無力、肢體力量無明顯進步,外觀肌肉消瘦萎縮。我很少在門診看到看到一個人,就覺得她很虛弱,一定要補。但這個阿嬤就真的很虛,我馬上建議他住院並且會診中醫,打算好好的幫她治療。家屬很聽話馬上辦理住院,可是卻在別家醫學中心接受治療。

一個半月之後阿嬤終於轉來到我們醫院住院。狀況跟之前差不了多少,家屬說有進步「一些些」了,因為現在眼睛有張開比較快了。我:......?!


症狀輕者用科學中藥粉;症狀嚴重者,或中藥粉效果不佳,建議用中藥材


阿嬤中風後的黃金期已經過了一大半,這次接手馬上就開立中藥水煎劑,爭取時間看看能不能在一兩週內讓她體力逐漸恢復。還好阿嬤有老天保佑,治療兩個多星期後精神體力逐漸好轉,癱軟的手腳已經進步到可以緩慢舉起來了(肌力從0~1分,恢復到3分,滿分為5分)。

像這種極度虛弱、形體枯槁的病人,很需要補,但要怎麼補?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不過這就是事實!我開的是一個很普通的藥方當基礎,普通到讓人覺得這個藥那麼普通會有賺頭嗎?呃不是,是有效果嗎?你這個中醫師這麼沒程度只會開這樣而已?


藥開得越精簡,藥物機轉越單純,療效越明確


其實真的還蠻沒程度的,因為這個方就是每一本中藥方劑學書籍翻開的第一個方,最陽春最簡單最容易背的方:桂枝湯!

裡面的成分就只有:桂枝 芍藥 生薑 紅棗 甘草。看起來全部都是普普通通的食材,為什麼阿嬤吃了之後卻進步迅速?

因為,要進補,必須要看體質!阿嬤剛好就是「桂枝體質」中的極度虛弱狀態,所以給她開陽春的桂枝湯,補得剛剛好,而且便宜又有效!


不同體質的人,要恢復體力,用藥並不相同


人的成長過程、高矮肥瘦、精神狀態、個性、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環境氣候因素、疾病因素等,長期下來會形成個人獨特的體質傾向,不同體質的人面對同樣的疾病,用藥並不完全相同,這就是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精神。(改天有空可以寫文章探討這個話題)

中醫的精髓不是要懂得開多名貴多大碗的藥材,才叫有程度。而是要精準判斷個人的體質差異,選擇適合的藥物,把最陽春的藥用得恰當有效,這才叫有程度!但很多人卻迷信去某某地方買了多貴的藥材來求安心求保佑。


正常人的你, 覺得有比阿嬤更虛弱,比阿嬤還更需要補嗎?


補藥一大堆,而且價格不菲的名貴藥材任你挑選,但是進補和買賓士保時捷不一樣,不是口袋有多深就補到多滋膩。而是要聆聽身體的需求,給予剛剛好的藥物,才是最正確的。


(文章來源:本人臉書2019/8/2之心情紀錄整理)


FB : 白衣隱者 Dr.陳





中醫效果就是慢,要慢慢調養,對急性症狀效果不好?我覺得你可能誤會了喔!


作者:白衣隱者


“中醫效果慢慢啦!吃中藥要慢慢調才會有效果啦!”

上面這句話很常聽到,幾乎是眾人皆知的觀念,很多病人都會這樣被教育洗腦,而且還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看中醫就是要慢慢來,彷彿吃越久身體越沒有感覺越慢越好,效果快一些還會懷疑到底中藥裡面是不是有混西藥,想像力真是太豐富了哈哈

我覺得,中醫效果快不快,要分幾個層面來看:


命危時需啟動急重症團隊救治


病情危急的情況,比如說細菌感染敗血性休克、腹腔創傷內出血低血容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出血性腦中風併發顱內高壓等等這些急重症,根本就要跟死神搶時間搏鬥的,即使有病人願意讓我看,我也覺得中藥效果超級慢,肯定勸他趕快去啟動現代醫學急重症團隊合力救治。抗生素打一打、外科手術把血止一止、輸血、把塞住的血管通一通、把頭顱打開血塊抽一抽等等,先把命留下來,生命徵象穩定後再配合中醫調養也不遲。

如果是上面這種情況,跟病人說中醫效果超級慢,我自己完全會舉手舉腳贊同,還會幫你舉手舉腳贊同。


生命徵象穩定的一般門診病人,效果還慢慢的實在說不過去


如果是意識清楚、四肢健全、口齒伶俐的一般門診病人,因為感冒、拉肚子、痛經、頭痛、過敏、胃痛……來看中醫,還跟他說:“啊!中醫效果比較慢啊就是要慢慢調啊!” 這句話我超級不認同!
以我的認知,我覺得病人因輕症就診,必須要在治療一週後,就要看到明顯效果,才是符合我的理想。在我的門診,不會跟病人說中醫就是要慢慢調這句話。我只會跟他們說:“如果我判斷正確,我希望下週回來,你的症狀有緩解一半以上。” 症狀緩解一半是我的最低標準,最理想的狀態是用藥後緩解8~9成,才是我覺得的最佳狀態。


急性輕症、慢性症狀、慢性疾病,治療效果必須界定清楚


急性輕症

如感冒、急性腸胃炎、急性頭痛等,用藥後要必須要大幅改善,如果急性不舒服還慢慢來的話,不如直接去服西藥比較乾脆。

慢性症狀

如過敏性鼻炎、慢性皮膚炎、反覆發作的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慢性失眠等,用藥後必須要大幅緩解(再慢至少也要緩解一半),然後維持用藥到症狀穩定後,逐漸減輕劑量,到完全停藥,拉長反彈的時間。

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炎、癌症輔助治療等,用藥後也必須要大幅緩解症狀,維持穩定後,再決定是否長期服藥或間斷服藥。

如果病人回來禮貌性的說:
“好像有好一點點一點點啦。”(拇指食指比劃)
“沒關係啦!這個問題很久了,我知道中藥效果比較慢。”

我會直接說:“那就是判斷不正確療效不如預期,我們再重新診斷。”


對療效有要求,才會尋找方法不斷精進


以上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我督促自己不斷學習所要達到的水平。我絕不會說中醫就是要慢慢調啊這些說詞,來推託治療後沒有進步這個事實。

我覺得再怎樣棘手、再怎樣慢性的問題,經過治療後,再怎樣沒效也不會吃完藥後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就算判斷失準,吃完藥後至少也要有點副作用吧!(吃完藥後的回饋,不管是好或不好,都是很重要的判斷依據,可以修正前一次的治療策略,讓後面的治療更精確。)

所以,我心中對中醫的定位,並非只有慢慢調養。也並非對急性症狀束手無策,一切還是以「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來決定療效。


「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是決定療效的關鍵


診斷很神準,但選方選藥卻不對,頂多只能說預測疾病很厲害,卻無法治療它。

診斷和用藥都很準,但是藥物劑量拿捏不準,療效也不會有多好。

藥開得超棒,但是病人沒有配合醫囑,這個沒效就不用多說了。要怎樣說服病人遵從醫囑也是醫師責任的一部分。


「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對症狀起截斷性的效果。在臨床上並非每次都能做到如此精準,這需要醫病雙方互相信任互相了解。若無法一次命中,我允許自己必須要在三次診療之內修正治療策略。如果同樣的問題來看了三次都沒有任何進展的時候,我想病人也會自己判斷到底有沒有找對醫師了。


以下提出一些門診曾遇到過的案例,當「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都到位的話,效果絕對會讓人大吃一驚!


年輕女性,患急性腸胃炎,腹瀉快20次,噁心嘔吐,肛門灼熱感。
診斷:腸道濕熱下注;治以清熱利濕,藥物劑量加大且密集服用,病人藥吃了幾包後症狀就改善了。

年輕女性,患流感治療後,殘留咳嗽症狀,久咳不癒已數個月,並有呃逆,胃酸,便秘。
診斷:少陽陽明合病,治療一週後,病人自主感覺咳嗽嚴重度從10分降到3分。

年輕女性,泌乳激素過高,痤瘡,月經不規律,痛經。
經治療後症狀減輕,服藥幾個療程後複驗泌乳激素恢復正常。
 

以上這種一擊必中的案例,在臨床上雖不少見,但更多的是必須在門診修正策略兩三次後,才能更精準命中。在現在大家跑醫療院所像逛街一樣的生態下,我覺得慢性症狀至少必須要給三次機會您的中醫師,在不斷了解用藥回饋後,調整用藥方向,以期能夠更快速找到問題,對症下藥。


(文章取自2016/4/9日個人臉書紀錄,再重新編寫)


FB : 白衣隱者 Dr.陳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系列文(三):第2型糖尿病中藥治療長期療效案例


作者:白衣隱者



上圖為門診案例,該患者治療前糖化血色素高達13.6,六個月後已控制在7以下(及格),治療期間數值皆穩定,且達到控制標準。


(文章:本人臉書2020/8/23之紀錄整理)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系列文(二):第2型糖尿病中藥治療短期療效案例


作者:白衣隱者



上圖為臨床案例,經三個月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從12.6降到6.5(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高血脂也獲得控制。


這是一位中年婦女,門診抽血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隨即開始接受中藥治療。除了吃中藥之外,也配合調整飲食和運動,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血糖血脂,都控制良好。

重點

藥物治療、飲食及生活型態調整,和運動,是糖尿病治療的鐵三角。很多患者以為吃藥病就會自己好了,其實對糖尿病來說,控制飲食和運動更為重要。

(文章:本人臉書2020/7/27之紀錄整理)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糖尿病可以看中醫嗎?」系列文(一):傳統中醫理論對第2型糖尿病的不足,我對糖尿病學習的突破。


作者:白衣隱者 


伯:醫生啊!我最近去健康檢查,報告說我飯前血糖偏高,啊我是糖尿病嗎?

隱:數字的確很高,糖尿病的可能性蠻大的,我要再幫你進一步抽血檢查。

伯:原來中醫可以抽血啊?!我聽說西藥吃多了會洗腎,中醫效果又很慢, 我該怎麼辦…

隱:你聽說的都不對!血糖好好控制才不容易洗腎!我們先抽血,再來好好治療......


第2型糖尿病(下文簡稱糖尿病)是現代的文明病之一,雖然醫學與科技發展迅速,但糖尿病的盛行率卻逐年攀升。


糖尿病是一個沉默的慢性殺手!

糖尿病不像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症來勢洶洶。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血糖升高後,會逐漸造成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大部份糖尿病患者在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可能偶而某次健康檢查,或出現嚴重的併發症送醫後才被發現。筆者臨床上就曾遇到過很多病人,因腦中風半身癱瘓送醫後,才被檢查出已罹患糖尿病多年而不自覺。


糖尿病的併發症:大、小血管的損傷

糖尿病的可怕之處除了過高的血糖值之外,血糖升高後造成的各種併發症也不容忽視。血糖、血脂過高都會加速血管的退化,導致全身大小血管損傷。血管的損傷是沉默且緩慢發生的,早期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當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時往往血糖已經失控多年。


大、小血管的損傷


大血管病變

腦中風、心臟病、周邊大動脈病變 (如間歇性跛行、糖尿病足,傷口不易癒合截肢等)


小血管病變

腎臟病變 (引發蛋白尿、尿毒症等,更嚴重可能需終生洗腎)、視網膜血管病變 (造成視力受損),神經病變(肢體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等)

血管損傷可說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大威脅,除了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症可能會危及性命之外,其他併發症諸如洗腎、視力受損、糖尿病足、肢體麻木等,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醫療支出。因此,當確診糖尿病的第一天開始,保護血管、防範併發症即是首要的任務!


中醫對糖尿病治療需重新定位

面對西藥降血糖的明確療效,面對病人的血糖值,相信很多中醫同道,都有很深的感觸。單純用中藥治療,每次回診測血糖,三個月後複檢糖化血色素,發現用中藥治療有效且再現性高的案例並不如預期。難道結論是降血糖仍需靠西藥,而中藥只是調調體質,體質調好後或許有可能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而已嗎?

我明確的說,如果無法用中藥降血糖,如果血糖持續居高不下,最後只會出現很多併發症,身體怎麼會越調越好,生活品質又怎可能會提升呢?中醫能不能治糖尿病,中藥能不能降血糖,這幾乎是每一位臨床中醫師和糖尿病患者迫切想知道的。


中醫必須重新架構對糖尿病的認識,才能突破

早期大家都會將中醫的“消渴症”等同於現代的糖尿病,按照“消渴症”治療,卻發現降血糖的療效不如預期,因為消渴症=糖尿病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主要原因有三:


體型不同

《證治匯補-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

從文字描述中不難發現,古時的消渴症體質多是「能食而瘦」,指的多是身體消瘦的族群,更嚴重的可能已經「精枯髓竭」了。

反觀現代,第二型糖尿病的族群大多都體型偏胖。國內曾有研究指出,腰臀圍越大越肥胖,血糖偏高的機率會增加。即使是女性的糖尿病患者,體重大多也是在過重的範圍。


營養狀況不同

古時的營養狀況不如現代,現代有很多加工、精緻食品,食物的取得也相對方便,現代的糖尿病患者會以形體肥胖來表現,跟營養過剩和飲食不均,絕對有很大的關係。


科技差異:古代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消渴症多是描述糖尿病的中晚期

古代沒有儀器檢測血糖值,往往是罹病多年病勢逐漸加重,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甚至是身體狀況漸衰,出現體重減輕、身體消瘦、眾多併發症後,才會被歸類為消渴症。

反觀現代,糖尿病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往往是健康檢查「不小心」發現血糖過高。若要等到出現三多症狀,甚至是出現併發症導致體質漸衰,才開始依消渴症治療,顯然不符合早期治療糖尿病的目標。


從體型、營養狀況和科技差異等,不難發現古代描述的消渴症不能完全概括現代的糖尿病族群,所以只以消渴症來論治現代的第2型糖尿病顯然不夠全面,也難怪療效常常不如預期。 


所以說,中醫無法治療糖尿病嗎? 錯!!!

隨著中醫學說不斷的發展和修正,目前對糖尿病已有更全面的理論和治療方針。我認為,最能完整反映現代第2型糖尿病的理論架構,應為「鬱、熱、虛、損」四大病程。

古代所描述形體消瘦型的消渴症,更常指的應是第1型糖尿病,或只能歸在第2型糖尿病「鬱、熱、虛、損」四大病程中的某幾個時間點。拿某幾個時間點的治法來通治不同階段的糖尿病患者,才導致很多時候療效不如預期。

我曾潛心學習國外的中醫專家對於治療糖尿病的心得,並應用在臨床上,逐漸領悟出一套方法。反覆驗證後,的確可彌補傳統中醫理論的不足,大大的提高中藥降血糖的療效。我會利用其他篇章,和臨床案例呈現(點我點我點我),來清楚表達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色。


以上某些資料來源出自:

中醫治療第2型糖尿病臨床案例,中醫藥研究論叢第20卷第2期,第157~164頁,2017/9月,陳建雄編寫


新聞連結

中醫結合現代療法 突破消渴症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