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衣隱者
“中醫效果慢慢啦!吃中藥要慢慢調才會有效果啦!”
上面這句話很常聽到,幾乎是眾人皆知的觀念,很多病人都會這樣被教育洗腦,而且還對這個觀念深信不疑。看中醫就是要慢慢來,彷彿吃越久身體越沒有感覺越慢越好,效果快一些還會懷疑到底中藥裡面是不是有混西藥,想像力真是太豐富了哈哈 。
我覺得,中醫效果快不快,要分幾個層面來看:
命危時需啟動急重症團隊救治
病情危急的情況,比如說細菌感染敗血性休克、腹腔創傷內出血低血容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出血性腦中風併發顱內高壓等等這些急重症,根本就要跟死神搶時間搏鬥的,即使有病人願意讓我看,我也覺得中藥效果超級慢,肯定勸他趕快去啟動現代醫學急重症團隊合力救治。抗生素打一打、外科手術把血止一止、輸血、把塞住的血管通一通、把頭顱打開血塊抽一抽等等,先把命留下來,生命徵象穩定後再配合中醫調養也不遲。
如果是上面這種情況,跟病人說中醫效果超級慢,我自己完全會舉手舉腳贊同,還會幫你舉手舉腳贊同。
生命徵象穩定的一般門診病人,效果還慢慢的實在說不過去
如果是意識清楚、四肢健全、口齒伶俐的一般門診病人,因為感冒、拉肚子、痛經、頭痛、過敏、胃痛……來看中醫,還跟他說:“啊!中醫效果比較慢啊就是要慢慢調啊!” 這句話我超級不認同!
以我的認知,我覺得病人因輕症就診,必須要在治療一週後,就要看到明顯效果,才是符合我的理想。在我的門診,不會跟病人說中醫就是要慢慢調這句話。我只會跟他們說:“如果我判斷正確,我希望下週回來,你的症狀有緩解一半以上。” 症狀緩解一半是我的最低標準,最理想的狀態是用藥後緩解8~9成,才是我覺得的最佳狀態。
急性輕症、慢性症狀、慢性疾病,治療效果必須界定清楚
急性輕症
如感冒、急性腸胃炎、急性頭痛等,用藥後要必須要大幅改善,如果急性不舒服還慢慢來的話,不如直接去服西藥比較乾脆。
慢性症狀
如過敏性鼻炎、慢性皮膚炎、反覆發作的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慢性失眠等,用藥後必須要大幅緩解(再慢至少也要緩解一半),然後維持用藥到症狀穩定後,逐漸減輕劑量,到完全停藥,拉長反彈的時間。
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炎、癌症輔助治療等,用藥後也必須要大幅緩解症狀,維持穩定後,再決定是否長期服藥或間斷服藥。
如果病人回來禮貌性的說:
“好像有好一點點一點點啦。”(拇指食指比劃)
“沒關係啦!這個問題很久了,我知道中藥效果比較慢。”
我會直接說:“那就是判斷不正確療效不如預期,我們再重新診斷。”
對療效有要求,才會尋找方法不斷精進
以上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我督促自己不斷學習所要達到的水平。我絕不會說中醫就是要慢慢調啊這些說詞,來推託治療後沒有進步這個事實。
我覺得再怎樣棘手、再怎樣慢性的問題,經過治療後,再怎樣沒效也不會吃完藥後完全沒有任何感覺。就算判斷失準,吃完藥後至少也要有點副作用吧!(吃完藥後的回饋,不管是好或不好,都是很重要的判斷依據,可以修正前一次的治療策略,讓後面的治療更精確。)
所以,我心中對中醫的定位,並非只有慢慢調養。也並非對急性症狀束手無策,一切還是以「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來決定療效。
「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是決定療效的關鍵
診斷很神準,但選方選藥卻不對,頂多只能說預測疾病很厲害,卻無法治療它。
診斷和用藥都很準,但是藥物劑量拿捏不準,療效也不會有多好。
藥開得超棒,但是病人沒有配合醫囑,這個沒效就不用多說了。要怎樣說服病人遵從醫囑也是醫師責任的一部分。
「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對症狀起截斷性的效果。在臨床上並非每次都能做到如此精準,這需要醫病雙方互相信任互相了解。若無法一次命中,我允許自己必須要在三次診療之內修正治療策略。如果同樣的問題來看了三次都沒有任何進展的時候,我想病人也會自己判斷到底有沒有找對醫師了。
以下提出一些門診曾遇到過的案例,當「診斷-用藥-劑量-配合醫囑」都到位的話,效果絕對會讓人大吃一驚!
年輕女性,患急性腸胃炎,腹瀉快20次,噁心嘔吐,肛門灼熱感。
診斷:腸道濕熱下注;治以清熱利濕,藥物劑量加大且密集服用,病人藥吃了幾包後症狀就改善了。
年輕女性,患流感治療後,殘留咳嗽症狀,久咳不癒已數個月,並有呃逆,胃酸,便秘。
診斷:少陽陽明合病,治療一週後,病人自主感覺咳嗽嚴重度從10分降到3分。
年輕女性,泌乳激素過高,痤瘡,月經不規律,痛經。
經治療後症狀減輕,服藥幾個療程後複驗泌乳激素恢復正常。
以上這種一擊必中的案例,在臨床上雖不少見,但更多的是必須在門診修正策略兩三次後,才能更精準命中。在現在大家跑醫療院所像逛街一樣的生態下,我覺得慢性症狀至少必須要給三次機會您的中醫師,在不斷了解用藥回饋後,調整用藥方向,以期能夠更快速找到問題,對症下藥。
(文章取自2016/4/9日個人臉書紀錄,再重新編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