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甚麼是中醫的「四診合參」?



作者: 白衣隱者  




中醫的四診,包含「望、聞、問、切」。

也就是 用眼睛看、耳朵聽或鼻子聞、問就是問、切就是把脈以及到處按壓敲敲打打之類的。

中醫師會透過上面這幾種方法,收集病人身上主觀的主訴,以及客觀的現象。

其實,西醫是也有「視、聽、扣、觸」,也是類似的概念。

白衣比較重視四種方法一起綜合評估,不以某一個方法就武斷地作為開藥依據,這就是四診合参。

白衣有時候更重視望診及實際和病人互動所感受的能量傳遞。

比如「四診合參助口腔癌術後患者」這篇文章中的案例,他的脈沈細無力,如果經驗稍有不足,很容易想到之前常常提到的「虛陽浮越」。

若為「陽氣虛弱」,互動時的感覺應該是「精神困頓萎靡,面色暗沈,語音乏力,內向畏縮,肢體活動......」(以下省略一大堆)

若「陽氣充沛」,其人飲食起居動靜等一切皆有「神」

望診的背後其實是「望神」。

神,可以是精神、體力、動作、體態、色澤、情緒......,甚至是更後面的心靈等層面。

不要懷疑,白衣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特異功能,沒有神奇的雙眼,常人看不見的東西我也看不見。

白衣臨診也很重視看得見的證據,但,看不見和隱藏在疾病背後的心靈狀態不穩定,確實存在。

除了藥物針灸給予協助之外,心靈的部分往往是患者必修的大課題,這部分要如何協助?

當身、心、靈都穩定之後、才可以稱得上是和諧的狀態。

這也是白衣學習「靜」系列文那些方法的原因之一。(註: 靜 系列文在臉書粉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