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醫生啊!我最近去健康檢查,報告說我飯前血糖偏高,啊我是糖尿病嗎?
隱:數字的確很高,糖尿病的可能性蠻大的,我要再幫你進一步抽血檢查。
伯:原來中醫可以抽血啊?!我聽說西藥吃多了會洗腎,中醫效果又很慢, 我該怎麼辦…
隱:你聽說的都不對!血糖好好控制才不容易洗腎!我們先抽血,再來好好治療......
第2型糖尿病(下文簡稱糖尿病)是現代的文明病之一,雖然醫學與科技發展迅速,但糖尿病的盛行率卻逐年攀升。
糖尿病是一個沉默的慢性殺手!
糖尿病不像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症來勢洶洶。它的可怕之處在於血糖升高後,會逐漸造成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大部份糖尿病患者在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可能偶而某次健康檢查,或出現嚴重的併發症送醫後才被發現。筆者臨床上就曾遇到過很多病人,因腦中風半身癱瘓送醫後,才被檢查出已罹患糖尿病多年而不自覺。
糖尿病的併發症:大、小血管的損傷
糖尿病的可怕之處除了過高的血糖值之外,血糖升高後造成的各種併發症也不容忽視。血糖、血脂過高都會加速血管的退化,導致全身大小血管損傷。血管的損傷是沉默且緩慢發生的,早期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當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時往往血糖已經失控多年。
大、小血管的損傷
大血管病變
腦中風、心臟病、周邊大動脈病變 (如間歇性跛行、糖尿病足,傷口不易癒合截肢等)
小血管病變
腎臟病變 (引發蛋白尿、尿毒症等,更嚴重可能需終生洗腎)、視網膜血管病變 (造成視力受損),神經病變(肢體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等)
血管損傷可說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大威脅,除了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症可能會危及性命之外,其他併發症諸如洗腎、視力受損、糖尿病足、肢體麻木等,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醫療支出。因此,當確診糖尿病的第一天開始,保護血管、防範併發症即是首要的任務!
中醫對糖尿病治療需重新定位
面對西藥降血糖的明確療效,面對病人的血糖值,相信很多中醫同道,都有很深的感觸。單純用中藥治療,每次回診測血糖,三個月後複檢糖化血色素,發現用中藥治療有效且再現性高的案例並不如預期。難道結論是降血糖仍需靠西藥,而中藥只是調調體質,體質調好後或許有可能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而已嗎?
我明確的說,如果無法用中藥降血糖,如果血糖持續居高不下,最後只會出現很多併發症,身體怎麼會越調越好,生活品質又怎可能會提升呢?中醫能不能治糖尿病,中藥能不能降血糖,這幾乎是每一位臨床中醫師和糖尿病患者迫切想知道的。
中醫必須重新架構對糖尿病的認識,才能突破
早期大家都會將中醫的“消渴症”等同於現代的糖尿病,按照“消渴症”治療,卻發現降血糖的療效不如預期,因為消渴症=糖尿病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主要原因有三:
體型不同
《證治匯補-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
從文字描述中不難發現,古時的消渴症體質多是「能食而瘦」,指的多是身體消瘦的族群,更嚴重的可能已經「精枯髓竭」了。
反觀現代,第二型糖尿病的族群大多都體型偏胖。國內曾有研究指出,腰臀圍越大越肥胖,血糖偏高的機率會增加。即使是女性的糖尿病患者,體重大多也是在過重的範圍。
營養狀況不同
古時的營養狀況不如現代,現代有很多加工、精緻食品,食物的取得也相對方便,現代的糖尿病患者會以形體肥胖來表現,跟營養過剩和飲食不均,絕對有很大的關係。
科技差異:古代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消渴症多是描述糖尿病的中晚期
古代沒有儀器檢測血糖值,往往是罹病多年病勢逐漸加重,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甚至是身體狀況漸衰,出現體重減輕、身體消瘦、眾多併發症後,才會被歸類為消渴症。
反觀現代,糖尿病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人往往是健康檢查「不小心」發現血糖過高。若要等到出現三多症狀,甚至是出現併發症導致體質漸衰,才開始依消渴症治療,顯然不符合早期治療糖尿病的目標。
從體型、營養狀況和科技差異等,不難發現古代描述的消渴症不能完全概括現代的糖尿病族群,所以只以消渴症來論治現代的第2型糖尿病顯然不夠全面,也難怪療效常常不如預期。
所以說,中醫無法治療糖尿病嗎? 錯!!!
隨著中醫學說不斷的發展和修正,目前對糖尿病已有更全面的理論和治療方針。我認為,最能完整反映現代第2型糖尿病的理論架構,應為「鬱、熱、虛、損」四大病程。
古代所描述形體消瘦型的消渴症,更常指的應是第1型糖尿病,或只能歸在第2型糖尿病「鬱、熱、虛、損」四大病程中的某幾個時間點。拿某幾個時間點的治法來通治不同階段的糖尿病患者,才導致很多時候療效不如預期。
我曾潛心學習國外的中醫專家對於治療糖尿病的心得,並應用在臨床上,逐漸領悟出一套方法。反覆驗證後,的確可彌補傳統中醫理論的不足,大大的提高中藥降血糖的療效。我會利用其他篇章,和臨床案例呈現(點我、點我、點我),來清楚表達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特色。
以上某些資料來源出自:
中醫治療第2型糖尿病臨床案例,中醫藥研究論叢第20卷第2期,第157~164頁,2017/9月,陳建雄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