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腦血管疾病、脊髓損傷,「特殊針法」的由來



作者: 白衣隱者


~~~~~~~~~~
看著手中的轉診資料,他因某種氣體中毒導致腦部缺氧。

看著他行動遲緩的進入診間,活動時肢體抖動手腳控制不靈活,反應遲鈍,說話不清楚,記憶力變差,大小便也控制不好......。

做了一些的評估後,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他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變得更好!

他是一個年輕人,有著光明的未來等著他去探索,不應為一次的意外而讓大好的未來蒙上層層陰霾。

心裡有個聲音,無論如何,我要幫他!
~~~~~~~~~~~


在我的門診中,常常會有很多患者,原本有著大好前程,但卻因為腦部創傷或脊髓創傷等不同的原因,導致人生發生劇烈的變化。

面對這類患者,我對自己有更深切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專業可以發揮一些作用,讓他們未來的路可以更順暢。

病人來來去去,有很多很多人我已經忘記他們的名字,甚至是模樣,只記得有些患者可以重返生活、重返職場,有些卻只能終身臥床需要人照顧。

面對疾病,醫生是渺小的。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自己能力所及下,盡量把事情做到最好。上面這個年輕人,一定要把握時間,要衝!

在他身上,我把累積了多年的經驗總結,盡情施展。綜合了多個學派的用藥方法,和多種自創的「特殊針法」。


特殊針法,是我在腦血管疾病、脊髓損傷的治療總結


在這位腦缺氧的年輕病人身上,除了傳統的頭皮針運動區、語言區、小腦區......之外,顳葉針法、頂葉針法、額四針......,肢體活動的抬臂針、抬腕針、靈指針、翻掌針、抬腿針、抬踝針、脊旁針、臀四針......。還有很多很多還沒命名的針法。

這些針法,都是經過大量的臨床實戰治療,所累積下來的經驗總結。

每次治療下來,都會從頭治療到腳,以當下他最需要加強的地方做治療。

雖然過程很不舒服,但是我還是狠下心來,一針一針的刺進皮膚、肌肉,最後把針達到我想要到的區域。


病況呈現一條直線的不斷往上進步,只是最理想最完美的狀況,但現實往往不會這麼完美


他在治療的初期,肢體活動有明顯的進步。後來經歷了短暫的退步期,家屬很擔心且焦慮的前來詢問。

面對這種重大難纏的慢性病,我會把觀察療效的時間拉長。畢竟要讓肢體活動稍微發生退步,並不困難。

一兩天的睡眠不好,就會讓這類病人的體力更差,進而影響肢體力量。

一個劇烈的溫差變化,突然變冷,可能就會讓他的肢體更僵硬而影響活動。

而這類外在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很多,還沒把生病後的情緒、自信心、意志力,還有家人不適當的關切和責備(點我)......等算進去。


進步三四分,退步一兩分,長期下來也是往進步的方向前進。


如果把觀察時間拉長,進步個三四分,再小退步個一兩分,或者進步停頓一小段時間,然後再重新評估和調整治療策略後,再繼續進步幾分。

其實長時間下來,整體的狀況是一直往前進步的。


醫病互相合作和溝通,才是最好的治療模式。


病人和家屬需要更多的耐心、觀察和互信。

家屬要學習觀察,在生活上他有哪個動作、哪個部分狀況比較差。並且把這些訊息告訴醫生,醫生才能分析和判斷,最後調整治療策略。

其實,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互相合作,才是更好的治療模式。

很常見的,病人和家屬的期待,是希望呈一條直線持續不斷的往上的進步,但往往現實不會這麼簡單。

這時候就要多作溝通,還好這個病人的家屬有過來諮詢,這是一個溝通的機會,減少雙方認知和期待的落差。

就這樣耐心的治療了快兩個月,最近評估他的狀況,和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相比,進步了很多。手腳的掌控更靈活,講話和行動也更迅速。可以從他的應答中聽到自信、和滿滿的希望,跟第一次見面的情境形成強烈的對比。



病人來來去去,留下來的經驗,也讓我的醫術逐漸成長,「特殊針法」因此而產生


他的治療會一直持續,直到我已經無法再給予更多,他也覺得已經不需要我了,然後他會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迎向更好的未來。

我的任務也結束,過不久,可能就會慢慢把他淡忘,迎接下一個需要我,需要衝刺的病人。

他們從我身上獲得了一些進步,我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更多的經驗,這些日積月累的點點滴滴,將會讓下一個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這就是我「特殊針法」的由來,它經由前面無數病人的期待、回饋和調整,最後淬鍊而成,很實在很直接的特殊治療針法。

病人會提出許許多多的難關,我要利用我的醫學知識和過往的經驗去思考,該怎樣協助他突破。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把新的想法轉換成實際的操作方法,一一在病人身上施展,得到回饋。然後再向下一位病人修正、施展,得出同樣的回饋。


特殊針法,已經無法用傳統的「氣過不去」、「氣血不通」等這種模糊不清的術語來解釋


很多人的想法還停留在針灸可以「暢通氣血」的觀念中打轉,你的手動不了,是因為你的手氣血不通,通了之後你就可以動了?!

這是甚麼模糊不清的解釋? 

古時候的中醫師,沒有現代醫學的知識,所以只能模糊帶過。現代的中醫只想用「暢通氣血」來解釋,實在說不過去。

例如,「我要加強你翹拇指的力量,這幾天經過治療後,你就要觀察你翹拇指的動作有沒有更進步。」

我可以把治療的期待值,侷限到這麼細微的程度,這無法用我要針灸讓你的氣血暢通來帶過,這無法打模糊戰。病人這些肢體活動的關卡,就是我在門診中要反覆要突破的挑戰。

特殊針法,就只是促進患者復健進程的針法而已,很直接,很確實,這些針法的名字也取的平平無奇,沒有石破驚天的名字(因爲我簡單的腦袋也想不出什麼好名字)。


病人是我最好的老師,他們用生命來讓我學習,讓之後得更多病人受益


我認可的針灸啟蒙老師只有一位,他教會我的,是對病人的堅持、和持續不斷學習的動力,這是我到今天也很難去超越他的。

我利用啟蒙學習到的基礎,還有這些年眾多來來去去的病人,他們用身體、用生命來教學,讓我成長,讓我的針灸技巧更趨完善,更成熟。

到今天為止,聽到很多病人對我說謝謝,我也要謝謝他,和前面無數的病人。

我不會忘記,這些成績,這些技術,都是你們對我的督促之下,給我的禮物,我也要將這些點點滴滴回饋給下一個病人。




面對生病的家人,表達關心的方式不應該是責怪,請多用鼓勵和陪伴表達關心



作者: 白衣隱者

 

「醫生!!他什麼時候才會好起來?!」

「你看看他還這麼年輕,手腳都不能好好活動,大小便都還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最近越來越糟糕了?!到底還有多久才會好?!」


當生病後,家屬也要承受很多壓力


在我的門診,有很多肢體癱瘓行動不便的患者,很多患者都有家屬陪同照顧。

其實,當發生重大疾病後,除了患者的身心大受影響之外,接下來首當其衝和承受最多的,就是家屬、同居者及照顧者。

家屬必須學習如何照顧已經很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家人——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他/她。

隨著創傷的嚴重程度越大,意識狀況、肢體癱瘓程度越嚴重,家屬心裡承受的壓力也越重,彷彿以往相處的點點滴滴,已不復存在,需要重新去認識、和適應另一個他/她。


家屬在照顧罹病家人的同時,自己的健康也亮紅燈


的確,發病後,患者要承受很多很多痛苦,除了要接受、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漫長的復健期猶如一場意志力大考驗。

而對陪伴的家屬和照顧者來說,也是一場持久的體力、耐力和耐心的消耗戰。

在我的門診,家屬因照顧家人,最後心力消耗過度,導致肌肉緊繃痠痛、失眠、心悸、頭痛、胸悶、恐慌、焦慮、憂鬱、體重減輕、甚至血壓飆高......而前來就診的大有人在。

在我行醫生涯,除了秉持著既要照顧患者,也要顧好陪病的家屬,只要病患的家人前來求助,我必定竭盡所能治療。因為,家屬若倒了,患者依賴的支柱也不復存在。


家屬也有情緒,當承受太多的壓力後,可能會出現不適當的表達方式


在長時間的消磨下,有些家屬累了、急了、氣了,往往會不小心把對患者的關心、在意,以不適當的表達方式來呈現。

「你怎麼這麼沒用,這麼簡單的動作都完成不了!」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你可不可以幫幫忙,趕快好起來!」
「你看那位病友恢復得多快,你怎麼這麼慢,你到底有沒有在用功復健!」
「到底治療有沒有用?!沒有用就不要去做了!」

 

或者,會來追問說:
「醫生,他還有多久才能走路、多久才會好,多久才......。」

諸如此類,這十年下來已經聽得太多太多了。


家屬的焦急追問,很多時候,在醫學上,沒有確切的答案


上面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我相信也沒有任何一位醫師、治療師,甚至是神明,可以斷言說他在幾個月後就會「全好」。

我們只能觀察他在接受治療後的反應,如果對治療的反應佳,代表預後比較好。

至於會好到什麼程度,真的不知道。畢竟嚴重的腦部損傷或脊髓損傷,和一般的小擦傷小痠痛不一樣。

我只知道,還在持續進步時候,就要把握時間好好衝刺。所以,在我的門診,只要病人可以承受,我就會盡量幫忙衝刺。即使再晚下班、再餓、再累,我都會把病人處理完。


這些不適當的關心,很多時候是對醫療的過度期待、和認知落差所造成


我可以理解病人和家屬的期待、倦怠、和心中的痛苦。

但是,發生的傷害已無法避免,生病的時候已經很辛苦了,何苦再用不適當的關心、表達方式,造成病人和自己更大的壓力呢?

後來,我發現,這些不適當的表達方式,除了源自於對患者的關心之外,更大的一部分,是對病況的誤解、和過度的期待所造成的認知落差。


首先,必須要接受,人體的神經系統是脆弱的!


即使是小小的表皮擦傷,或多或少也會留下疤痕,更何況是嚴重的腦血管疾病或神經受損呢?

所以,在面對有遺留後遺症的家人時,應該要調整心態去接受,不應該去逼迫去追問說為什麼你還沒好。


另一項最常見的不適當關心是,和其他人比較。  

 

「人家都可以走了,為什麼你還不行?!」

肢體復原的進度,絕對不要跟其他病友比較。畢竟每個人的病況和嚴重度都不一樣,所以也無從比較。

比較,只會讓人徒增壓力,和摧殘在發病後已經很薄弱的自信心。


與其拿現在跟發病前比較,不如把焦點集中在現在的進步上


「你看看你以前可以......,現在都不行了。」

有些家屬會一直回憶以往還沒生病前的樣子,而忽略目前的進步狀況。

即使病人從手足癱軟無力,進步到可以慢慢把手腳抬起來。或從只能勉強坐著,到慢慢站起來學習走路......。

但,有些家屬猶如視而不見,只會一直強調為什麼這麼慢?為什麼還沒好?到底甚麼時候才會好?

其實,這些進步都是重要的復原進程,家屬應該要在旁邊好好的給予關心和鼓勵,強化他要變得更好的企圖心。

而不是只想著他以前可以拿筷子,現在只能勉強拿湯匙。以前他可以跑很快,現在只能拿拐杖行動不便慢慢走......。

家屬彷彿忘記了一件事,就是剛發病的時候,那時的狀況更嚴重更糟糕。


不適當的關切,看在患者眼中,可能是一種傷害


家屬的這種不適當關切,在患者眼裡,可能會解讀成一種忽視,和否定。

忽視了他這幾個月來的辛苦復健換來的小小進步,否定了他好不容易才能慢慢抬起來的手臂,否定了他好不容易才能拖著癱軟的下肢,用盡力氣所跨出的第一步。

這對他是一種否認,是一種打擊!也會造成他更大的壓力。


與其把焦點全都集中在過去能做的,不如好好接受現在的他,陪伴他一起復原


時間無法倒退,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雖然面對時會很痛苦,但是,一直無法調適心態,只會越來越痛苦。

所以,何不慢慢的調整心態,慢慢接納現在的他/她,把焦點聚集在逐漸復原的過程上。

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一些,這一週比上一週更進步,這個月比上個月更好,那就是莫大的進展,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而我,還是抱著,只要你想衝,我會在我們相遇的短暫時刻,陪著你一起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