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面對生病的家人,表達關心的方式不應該是責怪,請多用鼓勵和陪伴表達關心



作者: 白衣隱者

 

「醫生!!他什麼時候才會好起來?!」

「你看看他還這麼年輕,手腳都不能好好活動,大小便都還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最近越來越糟糕了?!到底還有多久才會好?!」


當生病後,家屬也要承受很多壓力


在我的門診,有很多肢體癱瘓行動不便的患者,很多患者都有家屬陪同照顧。

其實,當發生重大疾病後,除了患者的身心大受影響之外,接下來首當其衝和承受最多的,就是家屬、同居者及照顧者。

家屬必須學習如何照顧已經很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家人——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他/她。

隨著創傷的嚴重程度越大,意識狀況、肢體癱瘓程度越嚴重,家屬心裡承受的壓力也越重,彷彿以往相處的點點滴滴,已不復存在,需要重新去認識、和適應另一個他/她。


家屬在照顧罹病家人的同時,自己的健康也亮紅燈


的確,發病後,患者要承受很多很多痛苦,除了要接受、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漫長的復健期猶如一場意志力大考驗。

而對陪伴的家屬和照顧者來說,也是一場持久的體力、耐力和耐心的消耗戰。

在我的門診,家屬因照顧家人,最後心力消耗過度,導致肌肉緊繃痠痛、失眠、心悸、頭痛、胸悶、恐慌、焦慮、憂鬱、體重減輕、甚至血壓飆高......而前來就診的大有人在。

在我行醫生涯,除了秉持著既要照顧患者,也要顧好陪病的家屬,只要病患的家人前來求助,我必定竭盡所能治療。因為,家屬若倒了,患者依賴的支柱也不復存在。


家屬也有情緒,當承受太多的壓力後,可能會出現不適當的表達方式


在長時間的消磨下,有些家屬累了、急了、氣了,往往會不小心把對患者的關心、在意,以不適當的表達方式來呈現。

「你怎麼這麼沒用,這麼簡單的動作都完成不了!」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你可不可以幫幫忙,趕快好起來!」
「你看那位病友恢復得多快,你怎麼這麼慢,你到底有沒有在用功復健!」
「到底治療有沒有用?!沒有用就不要去做了!」

 

或者,會來追問說:
「醫生,他還有多久才能走路、多久才會好,多久才......。」

諸如此類,這十年下來已經聽得太多太多了。


家屬的焦急追問,很多時候,在醫學上,沒有確切的答案


上面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我相信也沒有任何一位醫師、治療師,甚至是神明,可以斷言說他在幾個月後就會「全好」。

我們只能觀察他在接受治療後的反應,如果對治療的反應佳,代表預後比較好。

至於會好到什麼程度,真的不知道。畢竟嚴重的腦部損傷或脊髓損傷,和一般的小擦傷小痠痛不一樣。

我只知道,還在持續進步時候,就要把握時間好好衝刺。所以,在我的門診,只要病人可以承受,我就會盡量幫忙衝刺。即使再晚下班、再餓、再累,我都會把病人處理完。


這些不適當的關心,很多時候是對醫療的過度期待、和認知落差所造成


我可以理解病人和家屬的期待、倦怠、和心中的痛苦。

但是,發生的傷害已無法避免,生病的時候已經很辛苦了,何苦再用不適當的關心、表達方式,造成病人和自己更大的壓力呢?

後來,我發現,這些不適當的表達方式,除了源自於對患者的關心之外,更大的一部分,是對病況的誤解、和過度的期待所造成的認知落差。


首先,必須要接受,人體的神經系統是脆弱的!


即使是小小的表皮擦傷,或多或少也會留下疤痕,更何況是嚴重的腦血管疾病或神經受損呢?

所以,在面對有遺留後遺症的家人時,應該要調整心態去接受,不應該去逼迫去追問說為什麼你還沒好。


另一項最常見的不適當關心是,和其他人比較。  

 

「人家都可以走了,為什麼你還不行?!」

肢體復原的進度,絕對不要跟其他病友比較。畢竟每個人的病況和嚴重度都不一樣,所以也無從比較。

比較,只會讓人徒增壓力,和摧殘在發病後已經很薄弱的自信心。


與其拿現在跟發病前比較,不如把焦點集中在現在的進步上


「你看看你以前可以......,現在都不行了。」

有些家屬會一直回憶以往還沒生病前的樣子,而忽略目前的進步狀況。

即使病人從手足癱軟無力,進步到可以慢慢把手腳抬起來。或從只能勉強坐著,到慢慢站起來學習走路......。

但,有些家屬猶如視而不見,只會一直強調為什麼這麼慢?為什麼還沒好?到底甚麼時候才會好?

其實,這些進步都是重要的復原進程,家屬應該要在旁邊好好的給予關心和鼓勵,強化他要變得更好的企圖心。

而不是只想著他以前可以拿筷子,現在只能勉強拿湯匙。以前他可以跑很快,現在只能拿拐杖行動不便慢慢走......。

家屬彷彿忘記了一件事,就是剛發病的時候,那時的狀況更嚴重更糟糕。


不適當的關切,看在患者眼中,可能是一種傷害


家屬的這種不適當關切,在患者眼裡,可能會解讀成一種忽視,和否定。

忽視了他這幾個月來的辛苦復健換來的小小進步,否定了他好不容易才能慢慢抬起來的手臂,否定了他好不容易才能拖著癱軟的下肢,用盡力氣所跨出的第一步。

這對他是一種否認,是一種打擊!也會造成他更大的壓力。


與其把焦點全都集中在過去能做的,不如好好接受現在的他,陪伴他一起復原


時間無法倒退,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雖然面對時會很痛苦,但是,一直無法調適心態,只會越來越痛苦。

所以,何不慢慢的調整心態,慢慢接納現在的他/她,把焦點聚集在逐漸復原的過程上。

只要今天比昨天進步一些,這一週比上一週更進步,這個月比上個月更好,那就是莫大的進展,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而我,還是抱著,只要你想衝,我會在我們相遇的短暫時刻,陪著你一起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