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衣隱者
中年男性,患高血壓、糖尿病多年。近一兩年開始出現四肢末梢麻木的情況,被診斷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因左側顏面神經麻痺發病數日而前來求診,已經過西醫類固醇治療。餘症口渴,肩膀緊繃,少汗,失眠,納可,舌紅苔白膩。
雖然同是面癱,但中醫從體質差異可以把治療分得更精細
一、虛 或 實
這次介紹的病人長期體質是以「濕熱」為主,濕熱是「實證」(也就是「不虛」的意思 )。
二、表 或 裡
中醫也常常會把人體區分成「表、裡」,也就是指人體的「內和外」。
更精細來區分,這個病人的體質狀態,在內屬濕熱。
在外則表現出四肢末梢麻木感、遲鈍感,還有臉部新罹患的面癱,外觀看起來臉部肌肉癱軟、無力。我把這種現象形容成「在外的經絡空虛、經絡虛澀、或經絡瘀阻」。
在外肢體的經絡空虛、經絡虛澀、或經絡瘀阻,我都把它們歸類在現代醫學中,各種不同原因造成的神經炎、肌肉萎縮、肢體麻木無力等。
上面這句話在我臨床治療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各類神經壓迫神經發炎......等,超級超級超級重要。
三、虛實夾雜、寒熱錯雜
這病人的身體在內屬濕熱、在外屬經絡虛澀,也就是中醫講的「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等複雜性體質。
所以說,不要再問我醫生啊我的身體是寒還是熱,是虛還是不虛,需要吃什麼食療需要泡什麼茶飲需要按摩那些穴道......。
欸,有時候你身體的狀況是短短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的,而且中醫術語說了應該也是也有聽沒有懂,還會不小心誤會意思,所以我都儘量讓自己習慣用現代語言跟患者溝通。
如果泡茶按摩穴道那些可以讓你疾病變好你也就不會來找我聊天了不是嗎?!所以問那些又有什麼意義!
沒有甚麼專病專方,一切還是要依患者的體質狀態,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處方
反正最後這個病人,吃了「清體內濕熱 + 溫通在外的經絡」的藥物後,再配合針灸。兩週後回診,靜止時臉部外觀已經看不太出來有異狀,臉部活動時也只剩下嘴角極細微的不對稱,不認真看還看不太出來。
中西醫結合治療,事半功倍
另外要提一下,一開始西醫的類固醇治療也很重要,它可以讓神經的發炎和損害程度降低。後續再配合中醫的體質調理,提升身體的修復能力,中西醫配合下,才能將恢復的時間大大縮短。
所以,何必再爭中醫西醫到底那一個比較好呢?
只要對患者有益,各自發揮自己最擅長的部分,攜手合作,讓病情迅速緩解,不是更好嘛!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