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衣隱者 中、西醫師
沒事也需要「調身體」?
以我的觀點,中藥是藥物,不是什麼保健食品。有需要才要服藥,所以有需要才要「調身體」。中醫師絕對不會人好好的沒甚麼事,也硬要把人說成五臟六腑都病了,需要吃藥「調身體」。
面對眾多不舒服的症狀,我是用什麼角度切入呢?
最近有一位病人,在我這邊已就診一年多,她並不是有什麼大毛病,而是很多小問題累積在一起,導致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
這個是個中年女性,她的眾多小問題如下:
腸胃道的問題已經困擾數年,她常常飯後就想要大便,大便容易稀軟、容易腹瀉、也常常胃痛,據她說長期下來體重逐漸減輕。長期失眠、淺眠。皮膚過敏濕疹、癢疹,皮膚容易乾癢脫皮。因皮膚問題長期服用類固醇,最後因髖關節疼痛難以行走,發現股骨頭已經缺血性壞死,接受了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髖關節區域、臀部、大腿等區域仍會疼痛,且術後發現下肢水腫,這些症狀已持續數個月。
這個病人,最後來找我看診,分析他的問題,眾多小問題互相牽連,互相影響。比如說,長時間類固醇使用和股骨頭壞死的關聯性,關節疼痛(壓力)加重胃腸狀況,消炎止痛藥加重胃部症狀,疼痛影響睡眠,睡眠不足影響免疫力加重皮膚過敏和胃腸症狀......
眾多的陳年小問題,中醫該怎樣處理?
體質傾向,是一個人長時間的縮影總結
先天的基因表現,和後天長時間的生活環境、氣候、性格、情緒、飲食、生活型態、疾病、藥物使用等,可以影響個人的體質走向。
反過來說,中醫師擅長根據望聞問切得到的資訊,歸納出一個人的體質傾向,進而調整體質偏差,達到治療的效果。
症狀繁雜,先辨明輕重緩急
症狀雖然有很多,中醫師必須要根據症狀緩急,決定處理的順序,也就是擬定治療方針。當然,治療方針也會隨著後續的回診追蹤逐漸修正。
回到這個病人,初診來的時候以胃腸症狀最為不舒服,而且,胃腸不先處理好,開再好的藥物,對腸道也是個負擔。
根據長期體質和緩急輕重,我認為首先要讓她的胃痛和腹瀉先緩解。
脾胃為後天之本
消化系統,中醫常稱為脾胃,脾胃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說的的胃腸受納、消化、吸收、蠕動、排空等的功能的集合。
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簡單來說,消化系統是後天提供人體生長發育所需很重要的場所。
中醫的診斷,多以證型、體質來呈現,而不是現代醫學的「病名」
經分析後,這個病人的脾胃長期處在「胃熱、脾寒」的體質傾向。
胃熱、脾寒,可以理解成是一組「症候群」,是中醫觀察到一系列症狀的分析和總結。這個總結,也就是中醫常說的「證型」或「體質」。
以現代醫學來看,病人可能是罹患慢性胃炎、胃潰瘍、腸躁症等疾病。但是中醫重視的是「證型」或「體質」。同樣是罹患胃潰瘍,但是不同病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證型或體質,用藥自然會有所不同。
對這個病人來說,他的腸胃道症狀是胃熱脾寒所造成,但對其他人來說,雖然平平都是胃潰瘍,但可能是脾肺氣虛、肝胃不和......等證型所導致,所以用藥會完全不一樣。
寒、熱不能同時出現?
很多人會問,醫師啊,我的體質是比較寒還是比較熱?
其實,臨床上病情錯綜複雜,寒與熱,常會同時出現!絕對不只有單純的清熱或進補兩種選項。回到這個病人身上:
胃熱的人,常見口渴、容易飢餓感、容易胃酸過多、胃痛、食道逆流、甚至容易失眠等。脾寒的人,容易食慾不佳、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腹脹、大便稀軟容易腹瀉、甚至肌肉較軟弱無力等。
脾胃熱與寒並見,容易飢餓感,又食慾不佳,會很衝突嗎?
如果你曾經歷過很容易餓,很想吃,但是吃了一些些,就覺得胃脹吃不下,然後還會脹氣好幾個小時,必須要拉一拉才覺得暢快,你就會知道這一點都不衝突了。
抓對體質,抓對證型,效果才會顯現
這個病人在服用了「清胃熱、溫脾陽」的中藥之後,長期的腸胃道問題和失眠,在一兩周內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這邊選用的清胃熱藥物,白話來說具有減少胃酸分泌過多,緩解慢性胃炎的功效。而且清熱藥,也可以讓亢奮的交感神經比較穩定,處理失眠等問題。
溫脾陽,可以提升消化、吸收功能,和調整胃腸蠕動等。
當她的腸胃道穩定下來後,再逐漸加入其他促進下半身循環、和針對筋骨疼痛的藥物,這時候她的消化系統已經不錯,可以承受這些藥物,且不會加重胃腸的症狀。
針藥搭配,療效加倍
除了藥物,再配合頭部針灸提升睡眠品質,並且在髖關節和大腿疼痛區域的施針,除了緩解疼痛,術後的下肢水腫也在幾周內獲得很大的進步。
長期的慢性症狀,在治療初期效果顯現後,能否長期維持才是關鍵
這病人最先停用胃腸藥物,之後轉以全攻陳年的關節疼痛和皮膚過敏問題。若不是皮膚和疼痛問題,她早已結束療程。
她的皮膚狀況算是難纏的「大魔王」,處理起來很困難,常常皮膚已經快痊癒,突然又大爆發起來,也難怪之前類固醇吃了這麼久也無法完全停藥。
反正就這樣規律治療一年多後,困擾病人多年的胃腸、失眠症狀在初期就已經穩定。後續一直處理的疼痛問題也大幅緩解,已經不影響生活。
皮膚雖然還是有症狀,但發作程度也沒有以往這麼嚴重,她在其他各科別的就診次數也越來越少。到最後連中醫的回診時間也越拉越長,最近已經在討論該停用中醫,自行保養了。
中病即止! 非慢性病,藥物不用服用一輩子
患者聽到差不多可以停藥了,有點擔心和焦慮。因為她被這些症狀困擾多年了,擔心停止治療後,症狀會復發。
回到一開始我所提到的,我覺得有需要才要治療。治療的目的是要幫她渡過最艱難的時候,後續要把「自行保養」的概念納入考量,畢竟除了慢性病之外,其他的小毛病總不能吃藥一輩子。
停藥前,讓患者階段性減量,協助脫離藥物依賴
在停藥時,為了減少患者對藥物的依賴,和讓他們逐漸增強已經不需要服藥的信心,我會安排一段「減藥期」。
我會花一小段時間,把每日藥物的常規的治療劑量,逐漸減少。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觀察藥物減量後症狀會不會反彈之外,也在減量期間,讓這些帶著陳年老問題的病人知道,即使藥物漸漸減少,他的身體仍然可以維持得不錯。
當減量到1-2日才吃藥一次的程度,患者也會有更大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暫時擺脫服藥人生。
停藥後,自行保養,是病人的自身義務
為什麼說是暫時擺脫服藥人生?因為後面會不會再復發,這並不取決於我。
身體能不能維持在最佳狀態,這個責任落回自己身上。當治療告一段落後,保養和照顧身體的義務,是自己該負責的。所以我們會不會再見面,是取決於自己愛護自己的程度。
以上,透過一則案例,來分享我用中醫處理問題的切入點,和我對中醫「調身體」的想法,讓有興趣的人知道,中醫不會沒事就叫人吃藥保養。
張貼留言